我叫戴国强,正宗“上海爷叔”,在黄浦江上开了40年摆渡船,今年就要退休了。
我是1961年生人,1979年18岁时考进技校,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交通运输局。那时候以为会去开汽车跑运输,想不到成了黄浦江的摆渡人,开了一辈子轮渡船,在波涛之上,见证了这座城市40年间的巨变。
过江不再赶时间
20岁时,我第一次上船工作,最初从水手当起。3年后,我走进驾驶舱开摆渡船。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上海只有一条打浦路隧道,轮渡是浦江两岸市民的主要过江方式,每天的客流量巨大。刚开始开船的那几年,我特别紧张,压力不小。
据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轮渡,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轮渡航线之一。当时浦东有很多工厂,大量住在浦西的工人,每天依靠轮渡上下班。高峰时段,船上乘客爆满,舱门都很难关上,没挤上的乘客只得等下一班。
为了保证通勤效率,一个码头有三四条船来回跑,安全范围内尽量开快点是当时的宗旨。最害怕的是遇上迷雾天,江面上视野模糊,只能开得很慢,码头上全是焦急等待过江的乘客。
那时候,不仅白天客运繁忙,夜晚还有通宵航线。今天依靠摆渡通勤的人很少了,公交、地铁、自驾,大家的选择多了,夜航线这几年也陆续取消了。现在来乘轮渡船的大都是游客、快递小哥和需要把自行车运过江的骑行爱好者。
不再有赶时间的需求,轮渡的节奏变得悠闲起来。公司现在要求我们尽量开慢一些,平稳一些,以前单程三四分钟,现在都会开到六七分钟。
看着“三件套”建起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 1991年,南浦大桥通车之后,轮渡的客运压力开始减轻。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大桥一座接一座,隧道一条接一条,轮渡作为通勤工具的使命逐渐被取代。浦江东西两岸的风景也日新月异,尤其是浦东大开发之后,一天一个样。
黄浦江把上海一分为二。刚开始做摆渡人的那几年,我看到的浦东是农田土路,房屋低矮破旧。开夜班船的时候,浦西灯火通明,浦东则是漆黑一片。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眼见着农田上竖起高楼大厦,东方明珠,还有大家戏称的“厨房三件套”,我看着它们一层层建起来。现在的浦江东西,不再是一边风景独美,传统和现代,各有各的味道。
小时候,我家住在浦西的弄堂里,一间平房20平方米,全家7口人挤在一起。我大哥结婚,家里划出10平方米给他,直到他从单位申请到了房子才搬出去。二哥结婚,还是在这里。就这样走掉一个又来一个,我年纪最小,一直睡阁楼。现在,兄妹5个都有了宽敞的住房,我自己家也从浦西搬到了浦东,房子越换越大,浦东的小区周边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轮渡从低配到高配
住房更新换代,船舶也在不断升级。
很长一段时间里,轮渡是没有空调的。记得那时候冬天上夜班,不得不在靠岸的间隙,跑到发动机机舱里取取暖。现在,轮渡不仅装上了空调,船舱也舒适很多。
新船是世博会那年开上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瞩目。我很荣幸,参加了世博园区轮渡的摆渡工作。在世博园区里开的船,是新增的22条世博船。比起上世纪80年代的老船,那简直是从低配走向了高配。
世博会结束后,世博轮渡投入了日常运营,老旧的轮渡船也逐步改造为空调船。2018年2月开始,黄浦江上17条轮渡线上的轮渡船都装上了空调。大家熟悉的“桔子船”,在黄浦江上漂了20年后终于完成使命。那天,好多市民特地在晚上9点半赶来,乘一趟怀旧的末班船。
2018年,我们又迎来了两条新船——上海轮渡1号和上海轮渡2号,这两位新成员,比世博船还要舒适美观。客舱有300个座位,上下两层,上层设有观光平台。船体宽度也比世博船增加了近1米,遭遇风浪的时候更稳定些。客舱主甲板采用了防滑新材料,碰上下雨天,乘客更为安全。除此之外,新船在信息化设备方面也是一应俱全,监控系统、航新动态,都在为乘客保驾护航。
日复一日,我驾船在黄浦江两岸穿梭。“船舶动态,沪航92号客船离开东昌路码头……”这是我每天要重复无数次的航行广播。透过船头这一块玻璃,我看见江水涨落,也目睹沧海桑田。40年间,上海每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