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之,1945年生。1960年入选国家队,第28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主力队员、第31届世乒赛女子双打冠军、女子单打亚军。1974年后,任国家乒乓球女队教练、副领队兼副总教练。曾任国家体委训练竞赛二司副司长、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
在父亲的影响下无意间接触乒乓球、并由此走上乒乓球职业运动员道路的郑敏之一开始应该不会想到,小小的乒乓球竟然蕴含如此巨大的力量,不仅仅推动了她的人生,而且还推动了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世界的格局。
说起“乒乓外交”,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期间庄则栋向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赠送杭州织锦一事最为人津津乐道。但实际上,关于“乒乓外交”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作为当时国家乒乓球女队队员之一的郑敏之也是“乒乓外交”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2021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在上海的家中,郑敏之向我们讲述了她在“乒乓外交”中独特的经历与体验。
“小小银球震动了地球”
1971年,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在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于当年4月底回国。5月1日劳动节,郑敏之和中国乒乓球队的徐寅生、张燮林、梁丽珍、梁戈亮五人一同前往人大会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受邀当晚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烟火。
尽管时隔五十年,郑敏之回忆起那晚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烟火的场景,依旧很激动。
“在天安门城楼上,陪着毛主席向前走的周恩来总理突然叫我的名字,‘郑敏之!郑敏之!’,叫了好几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总理在叫我。他在人群中找到我,把我一下拉出来,带到毛主席的面前跟他介绍说,‘这是中国乒乓球队的郑敏之,他们刚刚从31届世乒赛回来’。主席握住我的手,他说,‘谢谢你,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后来,邓颖超搂着郑敏之的肩膀亲切地说,“你们的小球震动了地球啊”。
如今,郑敏之在家中会客厅便摆放了当时拍下的几张照片:31届世乒赛上她比赛时的照片,接受周总理接见并和周总理打球的照片,以及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的照片。她说,这几张照片记录了令她终生难忘的珍贵时刻。
郑敏之讲述照片上的故事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运动员。虽说当时刚刚拿了冠军,但也是代表国家、代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获得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觉得能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当时我还年轻,还不知道‘小球转动大球’的含义,不知道世界要开始变化了。”
“Welcome,welcome”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共同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上海公报》。这一年,中国乒乓球队回访了美国,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访问美国的团体,并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代表团成员男队员有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梁戈亮等,女队员有郑敏之和林慧卿、郑怀颖等,另外还有外事人员、翻译、摄影等。
1972年访美代表团的成员
郑敏之说起这段访美经历,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很高兴,很兴奋,但又带些紧张”,因为当时中美还没有建交,对于美国是什么样子、美国人民对他们是何种态度还是未知的。然而,在下飞机后就见有许多记者前来,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972年访美代表团受到了热烈欢迎
一路上,虽然言语不通,但是透过表情和动作,她仍然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当时负责中国代表团的保安人员据说都是负责美国高层人员安保的专业人员。郑敏之回忆道:“我们不会英语,他们也不会中文,但是他们对我们非常友好,总是笑嘻嘻的。我们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并且和我们保持着一定距离。我们完全是享受高层国宾的待遇。”另外,在美国汽车厂打表演赛的时候,工人们也都很自然地与他们握手,向他们说着“Welcome,welcome(欢迎、欢迎)”。作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也能感受到来自对手的,以及来自看台上观众的友好之情。
1972年,中国乒乓球队访美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打表演赛,球台右侧为郑敏之、林慧卿
在美国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斯坦福大学打表演赛的时候,郑敏之忽然听到看台上有人在用上海话喊她的名字。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能遇见分别十多年的中学同学。郑敏之介绍说,这位同学六十年代到了美国。她看到中国代表团访美的消息后每天看着报纸的消息,一路开车跟了过来。因为代表团身边都跟着保安人员,她只能在看台上大呼郑敏之的名字。
“你可以想象当时华侨看见亲人的激动之情吗?她边掉眼泪边说着话。当时保安不让她接近我,我们只能拉拉手。不过现在好了,她现在来回很自由,我们后来也见面了。”
采访过程中,郑敏之还拿出了当年从美国带回来的一台相机。她说,这是当时尼克松总统送的,她一直珍藏至今。这是一台即时成像相机,在当时的美国也是“潮物”了,郑敏之和乒乓球队员们都非常喜欢。
郑敏之手持当年访美时尼克松所赠的相机
“最大的胜利者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在2002年尼克松访华30周年之际,尼克松的女儿朱莉曾访问中国,在CCTV-4《让世界了解你》的节目中,郑敏之向她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乒乓外交”,现场,主持人还朗读了郑敏之父亲写的一封信。信中说道:“我非常感激你父亲曾在白宫接见了我的女儿郑敏之,这件事鼓励激励了她一生的发展。中国人民深深地怀念尼克松总统。”朱莉听后十分感动,并主动提出希望收藏此信。
1972年在白宫受尼克松接见时,尼克松的一段话让郑敏之印象深刻。他说:“比赛双方都会有胜负,有胜利者也会有失败者,其中有一个最大的胜利者,那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1972年访美代表团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
事实也正如尼克松所说,“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而“乒乓外交”的亲历者们也在这一过程中结下了友谊,并且延续至今。
1972年后,中美运动员之间有过多次民间交流活动。在1997年“乒乓外交”25周年之际郑敏之曾再次访问美国,当时也见到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还有与“乒乓外交”相关的运动员们。
1997年再次访问美国,郑敏之见到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
多年后在中国再次见到1972年在美国认识的乒乓球运动员
郑敏之参加“乒乓外交”纪念活动时的照片
郑敏之说,“虽然还是言语不通,但是再次见面我们还是拥抱在一起”。她如今也经常会翻看照片,会想,“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身体是否健康?”她说,她永远记得那次访美之行,记得美国人民的友好。
来源:上海友协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