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愉园公寓 陈泰明摄
一幢幢历史建筑,承载着老上海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底蕴。近日,一批批摄影爱好者走进徐汇区,在快门光影里记录修缮细节、呈现更多故事,带市民从不一样的角度“阅读”建筑。
为讲好上海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反映上海近年来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红色建筑资源挖掘的丰硕成果,上海市房管局等单位指导、上海市住宅修缮工程质量事务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寻找红色足迹——2021年首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摄影大赛”,吸引了部分摄影师走进徐汇区愉园公寓、福禄邨等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地下党秘密战线上的堡垒
淮海中路1350弄愉园公寓由四排16幢三层砖混结构住宅组成,1-15号建于1941年,16号稍晚些。愉园公寓的得名来自一个家庭和美的故事:据说此地所有人姓朱,家有10个儿子,为每人建了一幢别墅,感到心情愉快,故起名为“愉园”。
图说:愉园公寓 陈泰明摄
走进愉园公寓,夹竹桃、芭蕉等绿植美化着不同庭院。愉园公寓单幢正立面左侧入口以爱奥尼克式柱支承二层阳台,右侧三层为阳台,钢窗,缓坡红瓦屋顶,用红砖砌窗框和窗间柱,房前为花园。
5号是一幢三层小楼,看起来并不出奇。院门入口处挂着一块铭牌:潘汉年旧居。铭牌上写道:抗战后期至1947年,此宅曾经是潘汉年领导的中共上海地下党的一个秘密据点。日寇一投降,这里门前即挂起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上海办事处的招牌,实际上是由潘汉年领导的中共地下机关。
“这里建筑的外立面是洒毛灰层,远远看着毛头像云朵。这也是保护修缮难点之一。”负责修缮的徐房建筑公司施工部经理顾志峰介绍,他们请来十多位老工匠,铲除部分已经风化、破损的外墙面;用水均匀洒湿墙面,再将调配好的砂浆均匀地洒向墙面,洒在墙面上不流淌为宜;洒时云朵毛头纵横相间,既不能杂乱无章,也不能排列得很整齐。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带领市民游客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建筑。”摄影师陈泰明一边听修缮工匠的介绍一边将镜头对准修缮细节,记录变化,留存记忆。
图说:福禄邨 陈泰明摄
福禄邨曾架起一座“空中桥梁”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的独白。1958年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揭开了谍战英雄的神秘面纱。徐汇区建国西路384弄福禄邨10号,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旧址。
这里为1939年中共地下工作的重要人员许彦飞所建。1942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上海党的秘密电台设在该楼的三楼。他们通过电波在延安和上海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图说:福禄邨 陈泰明摄
扫一扫10号门头的二维码,参观者就能聆听这段红色故事。这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花园住宅是徐汇区不可移动文物和本市第五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工匠们用双手让红色记忆像建筑一样历久弥新。“这幢建筑特色是淡黄色水泥拉毛外立面,双坡硬山顶。”顾志峰说,这里的水泥拉毛外墙是修缮、恢复的重点。
图说:福禄邨 孙瑞英摄
“福禄邨建成于1939年,一幢幢花园住宅装饰有方窗和拱券,挑出的阳台有镂空的绿釉,是当年最新风格的住宅。”摄影爱好者孙瑞英介绍,不同于许多革命旧址,福禄邨10号没挂铭牌,和周围的其他房子一样是民居,只有史料记载了它鲜为人知的过去。跟着修缮工匠参观优秀历史建筑,她一路拍摄了很多小细节,原本觉得破旧的门把手、老钢窗,现在变成拍摄的主角。走近优秀历史建筑,她发现一座座不起眼的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希望通过镜头记录更多建筑背后的人和故事。
图说:福禄邨 孙瑞英摄
目前,上海的历史建筑修缮行业内的工匠大多四五十岁,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将陆续退休,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凸显。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总经理余晖介绍,去年年底,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承建的实训基地(345传习工坊)揭牌,这个基地对有志于学习历史建筑修缮 “十八般武艺”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训练、考核,加快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人才培养的步伐。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