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透过落地窗铺洒在上海中心105层的会议厅,落在了柯文思的脸上和花白头发上。“如果一个人渴望看到未来,他应该去中国。”40年前,年轻的他因为拍摄纪录片第一次来到上海,住在浦江对岸的和平饭店,并以上海为起点开启了9个月的中国之旅。那时,他对中国的印象是贫穷、旅行不便,而今天的中国,满足了他对于未来的所有想象。
柯文思是英国著名导演,曾获许多重要奖项。这几年他定居上海,在其拍摄的纪录片中,“中国故事”越来越多。“‘中国的复兴’是21世纪最伟大且最具持续性的故事,对导演来说是创作的天堂。”他在纪录片中如是说。这一次,他成了自己纪录片的主角。5分钟的短视频里,他深情讲述了自己眼中跨越40年的大不一样的上海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昨天《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首发,柯文思关于中国的“回忆录”第一个出场。
“我的故事都是亲眼所见,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决策的巨大推动力”
纪录片里,沿着柯文思的视角,镜头扫过外滩万国建筑群,然后180度转到对岸陆家嘴高耸入云的城市天际线。“这样的画面就足够有说服力,你能从中感受到上海、中国10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在其中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当他2013年第二次来上海时,柯文思就被中国的发展速度震撼了。
昨天是武汉“解封”一周年。柯文思关于武汉抗疫的电影也刚刚制作完成。这是一部少有的从疫情暴发第一天就开始记录的影片。“我在武汉待了55天,制片人待了70天,采访了很多知情者和见证人。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经历的痛苦和悲伤,更清楚地看到中国是如何非常迅速而有力地去应对这场危机。”“非常”一词,柯文思重复了很多次。
“非常短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就准确识别了疫情并作出强有力的应对。无论是从各地紧急调派建筑工人,还是从全国迅速集结4万多名医务人员前去支援,都能体现中国的国家力量。”柯文思忆及当时,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外籍团队成员们,都直呼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国家可以这么快地去应对如此大型的突发灾难?”
柯文思说:“某些带着偏见的海外媒体,他们也许会说‘你没有讲中国的事实’‘你把中国说得太好’。但我和我的团队当时是真正冒着风险在武汉,亲眼见到中国是如何迅速控制住疫情,而他们不在场。所以我不害怕他们来‘挑战’我,我愿意去直面这样的辩论。”
“我想待在中国,更好地把‘中国故事’呈现给西方观众”
无论是抗疫、脱贫,还是身后这座城市精细化的管理……都是柯文思脑海中了不起、值得讲的好故事。让他遗憾的是,西方世界对于过去的中国知之甚少,甚至还有很多人对中国有误解。“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迅速发展背后最根本的动力,其实就是中国人民想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希望给下一代创造更安全、充满机遇的未来。而这些在今天的中国都不再是奢望。”柯文思说。
作为世界舞台上的新兴大国,中国理应被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柯文思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讲给那些人听。这个讲述人,柯文思认为最好是外国人,所以,有着西方视角又身为电影人的他,自觉地揽起了这件事——以一种新鲜的视角,捕捉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巨变与日常。在他的电影里,不管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常常会让观众跟着欢笑或感动。他期望通过情感故事,更好地把“中国故事”呈现给西方观众,“也许西方世界就会多一些对中国的认可和欣赏”。
“我想待在中国,做更多的影片。”柯文思说,“虽然我一次只能拍一部电影,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我想通过努力,去帮助搭建一座增进中西方理解的桥梁。”
接下来,柯文思将筹划一部关于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6集短片。从上世纪40年代起,李约瑟多次来到中国,是第一位向世界展示许多事实上是源起于中国的发明创造的西方人。“他是给中国科学发展史正名的一个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柯文思看来,李约瑟和他一样都是爱上中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