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徐敏4月10日报道: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抖、僵、慢”为典型症状,中晚期致残率高。我国有超过300万帕金森病人,占全球总数的1/3,但国内对帕金森病仍处于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三低”状态。
今天上午,上海德济医院门诊大厅人头攒动,“世界帕金森病日大型关爱公益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不少老年市民手持病历本排起了长队,等待着与专家面对面问诊咨询。
本次世界帕金森病日大型关爱公益活动自4月9日开启,为期两天,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旨在提高帕金森病的知晓率,推动规范诊疗,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邀请了旅美归国神经外科专家郭辉教授、复旦大学神经内科专家郝中顺教授、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刘振国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归国学者罗仲秋博士等一号难求的帕金森病专家担纲,吸引了数百位市民现场参与,5万余人观看直播。
上海德济医院院长、旅美归国神经外科专家郭辉教授正在为患者分析病情
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刘振国教授(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归国学者罗仲秋博士(上)正在进行帕金森病科普直播
家住普陀区桃浦镇的俞大伯近两个月来感觉双手颤抖、行走困难,常常抬不起腿来,得知上海德济医院正在举办公益活动,便一早前来咨询。
复旦大学神经内科专家郝中顺教授询问了俞大伯的症状和病史,仔细观察步态、检查反射情况后,初步认为其存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可能,给出了进一步就医和生活建议。
郝中顺教授正在为一位老年市民查体
另一位家住浦东的陆阿姨专程“远道而来”。她说,父亲身患帕金森已经6年,近几个月来症状越来越难控制,脾气性格也愈加暴躁,宛如变了一个人。
上海德济医院帕金森病重点专科主任、UCLA归国学者罗仲秋博士认为,陆阿姨的父亲可能是药物蜜月期过后出现了症状波动,这意味着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弱。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进行DBS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就是俗称的‘脑起搏器’,可以通过神经调控缓解症状,让患者再次进入‘蜜月期’。”罗仲秋博士解答。
得知父亲的病有救后,陆阿姨的心情豁然开朗:“从来没想到帕金森病还可以手术治疗,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
罗仲秋博士正在为市民进行检查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下,罗仲秋博士认为,普通老百姓对帕金森病缺乏认知、医疗机构缺乏多学科诊疗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年纪大了手脚不好很正常,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帕金森病’,更遑论治疗方法。”罗仲秋主任解释,“而很多医院又缺乏学科合作,如果患者能在适当的时候获得精确的药物调整、手术干预,对帕金森病的管控将非常有效。”
此外,今年1月上海德济医院还与市老年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帕金森爱心基金”,旨在推动帕金森病的知识普及、规范诊疗和贫困患者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