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抢跑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拆除跑道。”坊间正在用这句话形容上周教育部出台的又一项减负新规: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也就是说,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肯定不能再“鸡血”,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等学科则必须“增量扩容”。
入学适应颇多困难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有关人士坦言,受传统文化和学制影响,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很多儿童入学适应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
早在2007年,上海在小学一年级开学伊始首设2到4周的“学习准备期”。在这段时间,语数英等各科的学习时间、内容均发生变化,进度放慢、内容减少,同时设置“综合活动”取代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从十多年的实践来看,上海的小一新生在幼小衔接时有了一个缓冲期,但毕竟时间比较局促,且有些学校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此次教育部要求一年级上半年的一整个学期都设置为入学适应期,还要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切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
适应活动融入课程
拿出一个学期作为幼小衔接的适应期,势必就要对一年级乃至整个小学段的学科教学做一次“外科手术”,而不是像放长假般“前挪后移”。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校长张蕊说:“我们学校设计开发的《小苗初长》微课程,已入选国家教师科研重大成果集。仅这门微课就有33个课时,可以供一个学期使用。其中有夸夸我的幼儿园、我的新老师、我的新同学、小学的一天、养成好习惯等专题。上课的形式主要是游戏活动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比如,在‘蚂蚁兵团’游戏中,要求比一比哪个小组在游戏中通过团体合作取得了比赛胜利,大家还要一起讨论‘当你看到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接受过其他小朋友的帮助’等问题。”张蕊还介绍,衔接的时间从2到4周延长到一个学期,相关的语数英等主课的教学容量和教学时间肯定要缩短,还要更多地将幼小衔接的适应性活动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降低学科知识要求
一直有家长和教师反映,小学低年级教材偏深偏难,一年级上学没几天,孩子的学科成绩差异就会很快显现出来。以上海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年级第一学期会识字300个,会写字100个;第二学期会识字400个,会写字210个;二年级第一学期会识字450个,会写字270个,第二学期会识字450个,会写字280个。有语文教师建议,既然一年级第一学期全部设置成适应期,那么是否能相应地减少一些识字量和写字量呢?甚至整个小学中低年级的识字量都有必要“瘦身”。
上海万科实验小学执行校长胡春华提出,调整一年级课程标准的着眼点是降低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容量的设定一定要从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各类课程都要提高趣味性、探究性和互动性,让幼升小的孩子们喜欢小学的新环境,喜欢小学的新伙伴,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