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如果有了‘蜗牛’的不断试错精神和坚持不妥协的恒心,每个创业者都可能达到心中的目标。”这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志阳团队主编的《创业画布》中的一句话。
《创业画布》是上海财大诸多创新创业教材中的一本。经过15年的摸索,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材已形成体系,打造出创新教育的“上财方案”。
15年形成创业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不能一蹴而就,本身也是个不断吸收、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自2003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在本科开设《创业学》课程,最初在课堂上使用的是国外的翻译教材。2006年,一些学生提出“为何创业学以西方经典创业理论为主,教材中更多出现的是FACEBOOK、亚马逊等国外案例?”这引发了教师团队的反思,刘志阳说:“这些案例都建立在西方经济基础之上,缺乏对中国创业独特性的研究。”
于是,刘志阳决定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学》教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蛇口精神”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模式,以及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滴滴等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楷模等,这些在中国诞生的创业文化和创业企业出现在他编写的创业学系列教材中。刘志阳不断深入初创企业一线,搜集上海乃至中国的本土创业案例。从2006年到2008年,历经3年的暑假集中采编,才有了第一本《创业学》教材的正式出版。之后,刘志阳团队在2012年至2020年间,又相继编写《创业管理》《创业修炼》《创业画布》《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系列教材。
这些教材面向不同层次学生:修订版的《创业管理》主要面向管理类本科生和MBA学员,《创新创业基础》作为通识类课程主要面向所有本科生,《创业修炼》则是《创业管理》配套练习教材,《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教材主要面向研究生,《创业画布》面向社会上的中小企业和初创者,这些丰富的教材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上海版教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编写团队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后来的一群人。依托教材和课程开发,刘志阳团队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工商管理教指委金课等“含金量”颇高的奖项。
用“创业精神”编写教材
创业课程究竟是要培养一个个“老板”,还是要让创业者具有创新精神的核心素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刘志阳团队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围绕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创业管理》强调创新创业核心知识的掌握,《创业修炼》从能力维度强调机会构建和创业领导力的重要性,《创业画布》更多是从思维维度强调不确定性应对理念的养成。“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而且和职业素养一样,也是所有青年学生都应该具备的。”
教材体系是育人的重要基础,这套教材每一版都贯穿了社会责任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的教育。比如,《创业管理》其中一章是“创业伦理”,强调创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经营。《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强调要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当作新的商业机会,青年创业者要主动为国家解决社会问题,“不要打小算盘,要做大生意”。
教材编写与时俱进,及时融入了数字化内容。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生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对于创业类教材提出了极强的知识更新需求。“创业是常新的,需要编写者时时走进新创企业,不断了解科技前沿。”刘志阳团队敏锐捕捉新兴行业的实践,及时更新到教材中。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迭代,给编写工作带来挑战,但本身也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创业”。
跨越教与学之间的鸿沟
“教材是死的,老师是活的,怎么上好课很重要。”刘志阳说,知识传授和应用之间往往有一条鸿沟,如何让学生所学得以运用,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e电充”是上财创业学院匡时班培养的初创企业,也是新能源充电领域新秀。在“创业管理”课堂上,这家企业CEO曹一纯带着同学们参观光储充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还对碳中和目标下的创业机会进行了详尽分析。本科生和MBA学员把企业家提出的现实需求作为自己课堂任务和研究课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在深入企业的同时,不断体会创新创业的艰辛和魅力。“这些都是书本上体会不到的。”
除了传授创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者的素养。在匡时班,刘志阳设置了创业币积分体系,从出勤率、问题回答、微信点赞等方面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自律习惯、反思习惯、积极参与和主动营销习惯,由此构建了创业学习者的完整画像。“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我们也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并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
创业空间不仅在都市,更在广袤的农村。在创业教学中,上财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乡村,搜集农民潜在的各种需求。去年暑假,正当黄山茶林场的家庭农场主胡青秀为如何提升网上销售额犯愁时,从“云端”收到了来自上财创业学院匡时班的各种网络营销方案,这是匡时班持续多年的暑期实践内容。同学们在暑期实践中的思维迸发,不仅加深对创业的理解,更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我们用‘做中学’的方式来达成专题知识学习,用互助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达成能力提升,用数字化手段来衡量学习效果。”刘志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