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21日报道:上海有着2400多万常住人口,13亿平方米城市建筑总量,215个街道、乡镇,1.3万个住宅小区……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社区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神经末梢。
目前上海5.3万名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39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8.9%。他们一直扎根基层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特别疫情以来,总能找到社区工作者的身影,不论是预约发放口罩,还是守好社区大门,他们一直在社区疫情防控最前线。
摄影:孙丹(下同)
今天上午“2020年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陆建华、林龙全、苏志平、孙雁、胡文瑾、余美香、刘观锡、袁倍丽、吴伟良、王春欢等10位优秀社区工作者获得殊荣,这也是上海首次评选“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
封闭小区开放“睦邻门”
杨浦区创智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陆建华就是“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之一。
不同于其他小区,创智坊是杨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功能区,也是杨浦的形象窗口和重要枢纽。大学路、创智天地等很多杨浦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就在这里。陆建华不仅是创智坊党建群建服务站的讲解员,更是创智坊的“代言人”。
而“睦邻门”的开放,更是打开基层治理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创智坊小区是2006年建成的高档商品房社区,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居民中年轻白领居多,基础设施齐全,毗邻五角场繁华商圈。与之相隔的国定路第一社区是80年底建成的老旧小区,小区基础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居民组成较为复杂。两个小区各为封闭型小区,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差异明显,小区之间虽一墙之隔,但是基本不相往来。
不过创智坊小区居民想穿过隔壁小区改变买菜、出行、接送小孩被迫绕远的窘境,国定路第一社区居民也对隔壁小区集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睦邻中心”服务项目向往已久。两个小区的居民互相都有借道穿行和资源互补的需求。
陆建华所在社区积极沟通,与隔壁社区最终达成了实施破墙开门的决议,这一打破隔阂的“门”被命名为“睦邻门”。“睦邻门”的打开非但没有给居民带来预想的困扰,还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居民获得感大大提升。
“旅馆式”管理解难题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王春欢扎根到亭林农村事业至今已有16个年头。作为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春欢在农村社会治理上有着诸多创新举措。
对于有近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出租屋的东新村来说,如何做好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非常重要。
比如东新村紧挨工业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租赁在村里,租赁房占总房屋数58.5%。一直以来,村级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多、外来人口管理难、社会治安防控难等“老大难”问题明显突出。
于是王春欢带领班子探索出了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旅馆式”管理服务新模式。对出租规模大的租赁房屋中“电瓶车停放、充电、室内使用明火”等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三色分级管理”房屋租赁验收制度,并实行“红黄绿”统一挂牌。王春欢就是“东新旅馆总经理”,审批通过挂绿牌,需要整改挂黄牌,审批不通过则直接挂上了红牌。
“一开始也有居民不理解,这是我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我要自己花钱整改,你们来验收?”王春欢说,全村507位出租房屋房东,一家家走访沟通,大部分村民还是理解的,都是为了提高出租屋的安全系数,整改好了是一劳永逸的。此外镇上还开设了线上“旅馆式”房屋租赁平台,凡是挂绿牌出租房,租客都能在平台上搜索到。“这也倒逼了小部分有疑虑的村民,如果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没法录入到租赁系统,可能反而影响客源。对于租客,我们也进行初步的审核,让房东放心。”。
据悉,获得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殊荣的,全部是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夙夜在公、无微不至的居民“贴心人”,有的是坚守岗位、抗击疫情的“逆行者”,有的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带头人”。寒来暑往里,寻常巷陌间,这些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我,为社区居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另据了解,“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评选后,上海今后将持续开展该项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