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碳中和”热词背后的冷思考:环境与发展必须“二选一”?

时间:2021-04-22

经济.jpg

今天,领导人气候峰会召开。而在刚刚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碳中和”也成了会场内外一个热词。不仅主办方安排了“迈向碳中和之路”“金融支持碳中和”两场论坛,在其余各个场合,多名重量级嘉宾也对实现碳中和提出了独到见解,为“热词”提供了“冷思考”。

思考一: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绿色发展模式?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韩国、日本、美国、欧盟、印度纷纷表态,或宣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或提出了应对计划。

对此,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指出,在经历了长期的全球缓慢进度后,2020年取得的巨大进展好像一下“快进”了几十年。但热闹背后,一些冷思考必不可少,“实现碳中和就是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

比如,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技术方面并不占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模式?索尔海姆认为:“太阳能、风能、氢能、水能等这些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发展,则可以带来更好的就业繁荣,并降低成本。”

目前中国领跑全球风能产业,索尔海姆建议,中国以及各国可以在大规模发展本国绿色经济的同时,与世界共享技术,避免进行技术战争。

思考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须“二选一”?

另一个需要改变的观念是,环境与发展必须“二选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认为,很多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取舍性思维”,这种消极思维方式影响了国际上从高碳到低碳的投资转型。他建议,把取舍性思维改为相互促进、相互执行的思维,将投资绿色能源看作是对未来的投入。

“这是近期和长期的利益关系。如果你在绿色经济方面投资,可能短期你会比较犹豫,但是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对于未来的投入,那么就会看到未来的收益。”金立群举例说,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被煤电厂、火电厂等“过时资产”锁定,而应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思考三: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央行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同时,央行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因素。”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则认为,我国的后续碳市场和碳价格更重要。碳价格形成机制、激励机制要有效,碳价格要稳定。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定价机制、交易机制,发挥好衍生功能,也要考虑好如何使用资金。

“碳配额资金,应该百分百全部用于减排的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罚款市场,谁违规了就罚点钱,罚完后收支两条线。”周小川认为,一定要将资金用于激励减排,特别是用于引导投资和激励投资。

思考四:碳中和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此前,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曾表示:“碳中和将带动10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博鳌论坛期间,他进一步认为“综合各种数字,100万亿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戴青丽也认为,碳中和领域呈现出大规模的投资机会,堪比90年代的技术热潮:“高盛一项研究估计,中国环保产品服务市场能带来16万亿美元的商机,通过开放这一块市场,到2060年能创造多达4000万的就业机会。”

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则断言,绿色金融、绿色碳中和是商机,也是最大的风口。他称有研究表明,为实现碳中和,未来30年中国需要新增138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而绿色金融将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则坦言,碳中和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根本上是“重建中国经济”,也提供了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发展的抓手。

特派记者 金旻矣(本报博鳌今日电)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上一篇:崇明东滩:“智斗”互花米草 保护湿地生态
  • 下一篇:酒店盲盒、机票盲盒陆续上线 你愿意解锁一段未知之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