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至纯洁净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科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至纯科技拟出资与上科大物质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新型半导体材料、微纳器件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上科大拥有国际一流的微纳加工实验设备,有实力开展‘捅破天’的前沿研究,让我们公司建设的上海市超高纯工艺系统技术创新中心获得更大的发展后劲。”至纯科技董事长蒋渊告诉记者。
蒋渊说的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全市已挂牌28家,其中21家依托民营企业建设。市科委基地建设处负责人表示,支持民企建设市技术创新中心,既是提升上海民企创新活力的积极探索,也是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规划的重要举措。
民企占比达到四分之三
“在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中,民企占比达到四分之三。”市科委基地建设处负责人介绍,去年初,千寻位置等10家民企挂牌建设上海首批市技术创新中心。此后,民企一直是这类科技创新基地的主角,迄今已有21家企业入选。
相关政策之所以向民企倾斜,是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很多民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意愿十分强烈,其整体基础与国企相比又较为薄弱,所以更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扶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科技部正在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基地进行优化整合与布局建设。其中,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面向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面向重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布局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
在此背景下,市科委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重点主导产业的需求,遴选了至纯科技、千寻位置、之江生物等一批拥有代表性技术成果,以及在抗疫中有突出表现的民营科技企业,支持其建设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为这些企业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基础。
校企“紧耦合”实现双赢
挂上“金字招牌”,民企与高校的合作更顺利,也更深入了。千寻位置首席科学家冯绍军博士介绍,他们与复旦科研团队共同申报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已取得一批成果——双方联合申请了2件中国发明专利,均已通过初审;联合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3篇在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和全国电波传播年会上获奖。近期,千寻位置还联合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高校,成功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科委的3个时空智能领域项目。
作为一家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千寻位置正在建设上海市北斗时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公司与复旦的合作,旨在破解“电离层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干扰”这个世界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亚秋团队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千寻位置的优势,则是拥有遍布全球的北斗地基增强站网和在此基础上采集的大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复旦与千寻位置联合团队就能建立更为精准的模型,越来越准确地预报电离层变化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提升北斗高精度增强服务和定位的性能。
“我们与复旦开展的是‘紧耦合’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冯绍军说。这种“紧耦合”合作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冯绍军经常去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课,为时空智能产业培养后备人才。复旦等高校的研究生则来到千寻位置,在资深专家指导下,利用公司的大数据和强大算力做课题研究,毕业后有望入职这家企业。
至纯科技也在与复旦合作,前者出资并出题,让高校团队根据企业需求研究高纯工艺系统、半导体湿法设备领域的前沿问题。“任正非先生讲得好,研究型大学应该做‘捅破天’的研究,企业要解决‘卡脖子’的难题。”蒋渊说,“为了未来不被‘卡脖子’,企业要舍得投资前沿基础研究,与大学积极合作。”本着这一理念,至纯科技与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资助在校师生开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性、创新性研究。
民企期盼组建创新联合体
挂上“金字招牌”,还激发了民企牵头或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动力。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句话给冯绍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千寻位置等一些上海民企已具备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实力。
在时空智能领域的高精度增强服务和定位完好性算法方面,千寻位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仅获得服务端和用户端功能安全的国际认证、ASPICE(汽车软件过程改进及能力评定)三级认证,还与业界领先企业合作,将完好性算法用于无人驾驶。“完好性是未来数字无人世界的安全标配,能确保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根据可信的导航信息安全运行。”冯绍军说,“我们希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时空智能创新联合体,加快技术攻关和应用进程,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高纯工艺系统、半导体湿法设备领域,至纯科技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们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开始做进口替代,见证了国内这个产业从不毛之地到如今的欣欣向荣。”蒋渊感慨道。201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至纯科技每年将数千万元利润投入研发,向产业技术高点攀登。目前,公司正瞄准逻辑芯片7纳米节点、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7纳米节点研发半导体湿法设备,力争实现进口替代。
蒋渊觉得,民企牵头或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离不开国企的支持。“我们希望国有大企业在行业主干道上开展技术创新,把分支领域的创新任务交给民营企业,通过混改、合资等方式加强与民企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国企和民企各自的优势,避免创新投入上的资源浪费。”
这位女企业家还建议市政府提供一定的担保支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的政策性贷款更好落地。“上海推出的战新产业研发贷款政策很给力,但目前在操作层面,政策性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与民企实际能提供的难以匹配。”蒋渊说,“如果有政府的担保,民企会更容易拿到研发贷款,这比纯粹的资金支持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