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3日6时上海讯(特派记者 佘振芳)4月初的上海与重庆的天气几乎没什么不同,复旦校园里的桃花和歌乐山的桃花一样怒放。4月2日,“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在上海复旦大学启动,3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53件烈士相关文物史料、60分钟的宣讲、2小时的话剧……穿越70多年的时光,来自重庆的一群人,将13位复旦籍及上海籍的英烈“送”回了他们学习过、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
“让烈士回家”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回家:153件烈士相关文物史料进复旦
上海籍烈士薛传道遇害后留下的衬衣残片、复旦红岩烈士胡其芬生前的国民身份证、费巩烈士与妻女合照、何柏梁烈士狱中收条、王朴烈士手迹以及19岁留影……2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将13位烈士的153件相关文物史料赠予复旦大学档案馆。
这13位英烈分别是:王朴(1921-1949)、胡其芬(1918—1949)、陈以文(1923-1949)、费巩(1905-1945)、何柏梁(1917─1949)、唐慕陶(1920—1949)、张永昌(1921—1949)、艾文宣(1913-1949)、胡作霖(1917-1949)、石文钧(1916─1949)、薛传道(1921-1949)、李铭三(1914—1949)、曾仲良(1907—1949)。
不难看出,这些烈士牺牲时都在25岁-40岁之间,属于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随着互赠仪式传递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是一种精神。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除了当天的英烈故事会、红岩精神宣讲报告等,还将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红岩英烈事迹展,话剧《红岩魂》也将连演三场。此外,复旦大学还将与重庆红岩联线共建“红色基因传承基地”。
上海活动只是第一站,今年内,“让烈士回家”活动将继续走进四川、江苏、陕西等地,将310位红岩烈士送回他们生活、学习、战斗过的地方,让他们的精神在当地生根发芽。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校地共建基地揭牌。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重庆红岩联系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将13位烈士的153件相关文物史料赠与复旦大学档案馆。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重庆市红岩馆、复旦大学档案馆互赠相关文物史料。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幕后:王朴的故事,他19年来讲了10000场
一段10分钟左右的故事,红岩联线金牌讲解员刘帅足足讲了19年,按照每天4场来算,他至少讲了10000场。
“越讲,认识就越深刻。”刘帅出生于1983年,高中毕业后就来到当时的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他讲王朴的求学经商经历,讲他的母亲金永华,多年来对王朴的事迹已烂熟于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家风很重要,王朴和他的母亲是互相影响的,王朴带母亲了解了共产党,母亲则支持他投身革命事业。”而最让刘帅感动的,是王朴临终时给母亲和妻子的信,叮嘱母亲永远跟着学校走。
“现在的青年对这段历史不那么了解,很多人觉得烈士遥不可及,我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把历史还原,让烈士的形象更饱满和丰富,让大家意识到,烈士也是很普通的人。”
和烈士王朴“朝夕相处”的,除了讲故事的刘帅,还有演员刘毅。刘毅是话剧《红岩魂》中王朴的扮演者。他今年才25岁,和王朴牺牲时的年龄相差无几。为了塑造好烈士形象,他排练了半年,仍觉心中有愧,“唯有尽一切努力演好。”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讲述王朴的故事。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烈属代表王朴烈士之子王继志(右)带着自己的儿子参观复旦大学和上海籍红岩英烈事迹展览。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十几年前就开始演王朴的母亲金永华,她对这一角色,随着自己当母亲之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对儿子爱得深沉,所以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思考,去变卖家产支持革命。我在扮演她时,尽量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充满母性和党性的老人的形象。”
在这背后还有个小故事,为了这次演出,原本在俄罗斯进修的金永华提前赶回重庆,第二天一早参加联排,第三天奔赴上海。
用《红岩魂》导演梁东华的话说,为了这部剧,剧院投入了大量精力,光是剧本就改了十几遍,“我想让大家看到,重庆不只是抖音上的‘网红城市’,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反响:活动非常有意义,和烈士的距离缩小了
“让烈士回家”活动现场也引发了强烈反响。
王朴的儿子王继志在启动仪式上作了十分钟的发言,七十多岁的老人越讲越激动:“我两岁的时候,我父亲就牺牲了。我对他完全没有印象,都是从后来亲戚朋友的讲述中了解的。我父亲明明可以活下来,为什么选择了死亡?他傻呀?不傻,为了信仰!对我一辈子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怕啥子?”
三位讲解员讲述了王朴、胡其芬、陈以文三位复旦红岩英烈的故事。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烈属代表王朴烈士之子王继志。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听完英烈故事会后,复旦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一年级的李加峰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自己是一名90后,对红岩精神有一定印象,但不是特别了解,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让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红岩精神。
“我是复旦大学博讲团的成员,今年我们准备组建校史和国史宣讲团,今天我来听宣讲,收获很大。”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2016级硕士石璞说,对他最有启发的是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好。“红岩精神是一笔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也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
历史系2018级的张姿则是一名典型的00后,她是班上的团支书,平时也会参加一些红色精神传承活动,但很难真正走进其中,“今天,我对这些烈士的事迹和细节都了解了很多,距离感缩小了。我之前对重庆的印象都停留在网络上,这次让我对重庆这个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而在观看完《红岩魂》话剧后,很多同学都表示“看哭了”,2017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李彤说,话剧极富感染力,这些烈士犹如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走到了自己的身边,将自己的心声和对信仰的坚持娓娓道来。
话剧《红岩魂》生动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报告会现场观众感动落泪。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正是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陈永青表示,高校思政课需要这样的活动,精神的传承对年轻一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宣讲报告会结束时,观众响起阵阵掌声。特派上海记者 李文科 摄
新闻纵深:复旦与重庆
复旦与重庆、与红岩一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复旦举校内迁重庆北碚,建校复课,再续弦歌。内迁八年,复旦师生始终以追求进步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延续办学基业,以爱国奉献的使命担当投身民族复兴。这段时期,学校涌现出许多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的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顽强意志也融入了伟大的“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我们发现,复旦历史上可考证的烈士共有50位,红岩烈士就有10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说。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表示,这也是“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选择在复旦大学启动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