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17〕34号)。经安徽省推荐,由财政部组织实施,合肥市荣获“国务院2016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典型市”表扬激励。合肥市是怎么做到的?5月4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财政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找到了答案。
漂亮答卷超全国6.9个百分点
“2016年,合肥市财政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经济增长的活力与竞争力逐步增强。”合肥市财政局总会计师王成双介绍,去年,合肥市财政总收入1114.1亿元,比2015年增长11.4%,比全国、全省增幅分别高6.9和2个百分点。
为盘活存量资金,每年自7月起,根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清理,对实施完毕、无法继续实施或年内不需使用的项目资金,及时清理收回。预算年度结束后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及时进行清理,依法依规收回沉淀闲置资金。全市库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1.7%。
减税降费全市每年减少非税收入约8亿元
近年来,合肥市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推行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免收费政策,降低各类市场主体负担。截至2016年底,全市营改增试点纳税人15.7万户成功实现税制转换。同时,累计落实降费政策62项,全市每年减少非税收入约8亿元。
一方面,合肥市建立了涉企收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常态化公开,按年审核动态调整。另外,通过实行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免收费政策,共对全市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免收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资金由政府“买单”,实行“园区代理、一次办结”,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优化了地方投资发展环境。
民生工程
从2007年实施之初的12项民生工程、5.6亿元,到2016年,全市共实施民生工程41项,投入资金100.03亿元。
“十二五”期间,公共财政支出近80%用于民生,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合肥市财政局社保处处长余成晨透露,民生工程实施以来的10年,合肥市累计开展民生工程建设项目91个,投入资金548.38亿元,建成项目点近21万个。
“民生投入不差钱,项目建设不花冤枉钱,资金管理不当糊涂人。”余成晨介绍,合肥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将省市所有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2017年,合肥市要实施省市“31+9”项民生工程,预计投入100亿元。一季度资金到位率90.46%。各项补助类资金按序时发放,工程类项目开工率近50%。
城乡统筹全年全市救助人次超过42万
“目前,合肥市已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余成晨透露,“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130.4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100%。
2016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农村低保与扶贫线“三线合一”,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足额落实社保类精准扶贫资金达1.5亿元。此外,“五保”供养标准居全省之首,458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建成幸福院289个。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十二五”以来累计入学人数超过10万人;2016年度全市救助人次超过42万;低保重性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财政兜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50元;2016年,全市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4897套。
三公经费连续4年年均降幅达15.5%
从2013年市直部门试点公开,到2014年所有部门全面公开,合肥市“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已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自2014年起,合肥市政府与市直各单位签订财政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责任承诺书,将“三公”经费管理纳入承诺事项。如发生违反财政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行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等将主动接受和落实相应处罚。
合肥市财政局行政处处长汤向阳表示,近年来,全市“三公”经费管理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只减不增的政策目标。据统计,2012-2016年,全市“三公”经费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年均降幅达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