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合肥,花海涌动,喜迎四海宾朋。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在合肥乘坐火车出行的旅客就将近60万人次,高铁旅客占比超过七成。如今,通过高铁,合肥人可以快捷地前往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沙、郑州、杭州、福州等大城市,“高铁经济圈”逐渐扩大。
步入“高铁时代”,是合肥这些年来的变化之一,也是最显眼的一个横断面。今年,中博会东道主再度由合肥担任,合肥正在用实力表明:八年跨越,凭“加速度”赶超,造就不同凡响的城市之变;八年实干,凭“大气魄”发展,在城市赛道上领风向前。
八年间,综合实力大跨越、创新发展大提升、改革开放大突破、城乡面貌大变化、生态建设大推进、社会民生大改善……合肥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展现崭新形象。
经济总量跨进“6000亿俱乐部”
合肥综合实力的提升,首先体现在跳动的经济大数据中。
2016年,合肥经济总量步入“6000亿俱乐部”,达到6274.3亿元,同比增长9.8%,总量居省会城市第10位。相比2009年,合肥经济总量只有2102.12亿元,总量位居省会城市15位。
经济体量逐年跨越,合肥在全省经济首位度大幅提升,辐射带动力也日益增强。2009年,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20%;到2015年,这一比重达到25.7%。
八年间,合肥通过苦干实干,经济指标不断迈上新台阶,2011年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2014年突破5000亿元,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福州和长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这一时期也是合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不仅是经济总量,还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都跻身或冲刺省会“十强”。
刚过去的2017年第一季度,合肥GDP实现1422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超过南京和杭州,居长三角副中心城市首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南昌,位列第二。
八年时间,合肥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棋局中,地位悄然改变:不仅处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位置,更是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双节点城市,“合肥速度”奔腾向前,经济发展大步跨越。
发达交通引领城市架构提升
城市格局的拉开,离不开2011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当巢湖成为合肥“内湖”后,“大合肥”的概念逐渐为人所知,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成为最显著的特点,而空间战略上的“1331”组团更是带来了城市格局的大开大合。
2012年12月,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上,合肥被确定为继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后的第5座主席城市。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合肥被正式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2015年3月,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合肥的战略定位是内陆开放型高地。
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
八年奋进,谱就华章。从2009年合肥至武汉客运专线开通,到如今“米字形”高铁网的架构,高铁建设成为合肥过去八年间城市发展的闪光点之一。综合实力增强的合肥,昂首阔步迈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引领城市发展巨变。
创新为魂集聚合肥核心动力
5月初,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国内专家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今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这也是继上海后的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科教资源著称的合肥,与创新有着不解之缘。英国《自然》杂志2012、2013年连续两年发布报告称,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创新”成为合肥最显著的城市基因。
抢占制高点,引领新未来。如今,合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其中,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值总量最大、增速最快,在2014年成为合肥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获批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为合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八年时间,合肥创新大潮涌动,创业力量崛起。凭借这样的“内生动力”,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纷纷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拥有了在城市发展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筑牢民生之本提升百姓福祉
今年2月,《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之夜,合肥在104个中国城市样本中脱颖而出,蝉联“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这也是合肥连续第6年入选“幸福城市”。
经济飞跃的同时,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这是综合实力最细致深入的体现。
2015年底,《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出炉,统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六大领域,实现“多规合一”,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按计划,到2020年,合肥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到2030年力争达到国际城市先进水平。
规划蓝图绘就,“真金白银”投入,幸福画卷不断展开。“十二五”时期,合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57亿元以上,惠及人口超过750万人次。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705.6亿元,占财政支出82.1%,“32+9”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幸福感的增强,还源于居民收入的增加。2016年,合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5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9元。而在200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7158元和6065元,八年来增势明显。
2016年还是合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脱贫攻坚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9.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一幅倾力民生的幸福画卷还在不断绘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