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消息 去年9月,媒体报道了凤阳明中都遗址发掘的消息,日前本报记者再次探访遗址发掘现场,据文物专家介绍,就在去年年底,在遗址外围发掘出一座明代的古桥,明史专家介绍,这座桥坐落在明中都云霁街上,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被称为皇城的副轴线,与中轴线垂直交叉,形成了国内古都中绝无仅有的构造。同时在现场,明中都的东华门和东南角楼以及午门,也已基本修复完毕。
航拍下的李家大桥遗址
数十年后明代古桥再度露面
在古桥发掘现场,工人们正在清理外围的泥土。据了解,这座桥是在去年底发现的,由于桥位于当地李家庄,因此被居民称为李家大桥。省文物所专家王志介绍,李家大桥为青砖砌筑,修建于明代,位于明中都城的云霁街上。建成后,该桥一直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出于修建凤淮路的需要,云霁街两次拓宽,李家大桥也因此被埋在公路以下。直到去年,凤阳县再次改造云霁街,李家大桥才重新被挖掘出来。
凤阳县明史专家陈怀仁告诉记者,云霁街在明中都的建造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中都的副轴线,与中轴线垂直交叉成十字形。“在国内现存的古都中,不论是西安,北京还是南京,都城只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只有在凤阳的明中都,才有一主一副两条轴线,这种建筑构造是独一无二的。”
陈怀仁说,中都南北向的中轴线,为“经”,两侧建筑东西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而云霁街东西走向,为“纬”,道路上的建筑主要是用于祭祀和与祭祀相关,体现了朱元璋敬天法祖的祭祀理念。
根据明中都修建时的设计,从云霁街自西向东,分布着钟楼、历代帝王庙、功臣庙、城隍庙、国子学和鼓楼,其中两端的钟楼和鼓楼位于街道正中,而其余四座建筑并列在街道的北面,六座建筑呈一个半弧形的弯月状。这种建筑形制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唯一创举。
航拍明中都角楼遗址
东华门和角楼已经修复完毕
在去年9月的探访中,东华门和东南角楼大部分还是被泥土所包裹,只初步显示了一些青砖,在本次探访中安徽商报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基本修复完毕。
和记者之前的想象并不一样,这里的修复并不是完全复原明中都当年的建筑,而是体现了“遗址公园”的风格。东华门在修建时,城门墩台采用的是夯土作为“内芯”,外面用层层青砖进行包裹的建筑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东华门城台外侧的青砖大多已经脱落,只剩下两个十米多高的大土堆。
现场施工的负责人赵炳忠告诉记者,根据修复方案,土堆四周要培植草皮,防止土层被雨水冲刷侵蚀,土堆的腰部保留了明朝建造时留下的青砖,在最底部,则用砖修建了一道2米多高的围墙,将土堆围绕起来,将来可供游人参观。而在城门门洞里,则有三条走道的遗迹,这些遗迹也将被保留下来。
明中都午门遗址
明中都东华门遗址
修复工程使用手工仿古青砖
在修复现场,不光有明朝建造时留下的青砖,施工方还特地运来了大量仿制的古砖用于修复。
赵炳忠说,这些青砖都是仿照古代的做法,用黏土烧制而成。“都是用手工捏制而成,放在阴凉处用两个月的时间晾干,然后再进窑烧制。”这样做成的青砖表面看起来十分粗糙,并不像现在机器制成的砖块,表面十分光滑。据介绍,这样的仿古青砖价格不菲,每块成本要十多元钱。在矮墙上,还有一些砖块表面上有云纹,这也是用特制的模具做成,这样的砖价格更贵,每块要三十多元。
记者了解到,按照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要求,在施工现场是不能有水泥出现的,如何将这些砖砌起来?赵炳忠告诉记者,古代筑城没有水泥,劳动者就用糯米汁与石灰搅拌,据史书记载,有的还要加上蛋清等物,以提高黏合度,在中都遗址的工地上,他们也仿照了古代的做法,熬制糯米汁与石灰搅拌,将砖块砌成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