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遇见未来的阅读

时间:2018-08-04

7月27日,2018中国黄山书会启幕。在各路大咖云集的书会上,记者观察到阅读领域众多新现象。读者的阅读理念与阅读方式呈现哪些新特征?如何让当代人的阅读更丰盈?在读书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或许能为我们答疑解惑――

  阅读类App:粉丝的“高级定制”

“书友会,引领一座城市的阅读习惯”“春风十里,不如在书友会遇见你”……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阅读分享会上,合肥“粉丝”制作的特色标语格外吸睛。

“吴晓波频道”合肥书友会班长王巧云介绍,作为国内较大的互联网财经社群和知名财经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包括微信公众订阅号、财经类脱口秀视频音频及书友会等互动形式。书友会主要负责组织会员收听或收看吴晓波节目等线上活动,并开展“同读一本书”、阅读沙龙等线下活动。自2014年创办以来,合肥书友会目前会员已经接近1000人。

作为自由开放的读书交流平台,各种形式的读书会近几年成为一种潮流,从书店到社区,从名人引领到自发聚会,拥有共同志趣的爱书人一起悦读、分享心得,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7月初,我省首家由社会力量创建的公益性读书会――“WE领读”在合肥迎来百日庆典。 100天来,“WE领读”走进乡村、景区、学校,邀请文化学者、高校老师、传媒精英、企业高管等代表,推荐一本好书,朗读一篇美文,分享一段感悟,迅速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除了线下各种阅读沙龙活动,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阅读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突破了线下活动场地的局限,在线上建立起一个个活跃的学习型社区。比如宣称“每年一起读50本书”的樊登读书会,带领大家100天读完英文原著的薄荷阅读,能够精准推荐图书的咪咕阅读等,均迅速聚集起可观的阅读群体。

“感觉离开校园,自己读书的时间和动力就少了,于是就想找个督促自己读书的机会。 ”某省属文化企业员工林女士自从下载了“薄荷阅读”App,就养成了每天“打卡”阅读一段英文的习惯,并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每期阅读都会建一个微信群,专业老师不仅督促大家读书,而且给大家讲解单词和较难理解的句子,令人受益匪浅。 ”

“作为能够有效汇聚社会力量的读书会,在阅读群体中发挥了拓展视野、交流知识的重要作用,为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管理处副调研员周经文介绍,一段时间以来,我省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全民阅读,今年全省将大力开展组织阅读推广机构、阅读推广人工作,积极发挥读书会等社会组织力量推动全民阅读。

  网络文学:正伴随一代人成长

网络文学在不断成长,网络文学也在伴随一代人成长。

就职于安徽省公安厅的法医秦明,是个会讲故事的法医,在网络上是那个大受追捧的现象级网剧《法医秦明》。当其热门小说被制作成网络剧的时候,专业知识上线,全是“干货硬货”,剧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弹幕则被各路专业学霸承包。秦明觉得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是正能量。

秦明并不认为自己是完全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作家,但是他觉得网络给了他继续写作的机会,网络给予他读者的喜爱与鼓励。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2016年算是一个重要节点。 2016年,一大批网络作家当选为中国作协九代会代表,业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网络作家进入主流文学界。与此同时,在2016年前后,玄幻、仙侠和都市仍然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类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意识的呼声日渐高涨。也正是在2016年前后,秦明的作品被称之为网络文学的一股清流,脱颖而出。

网络文学具有巨大的原创能力、生猛的语言系统、广泛的网络受众、多维的孵化功能,全面进入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然增强了文学界的自信心。非文学科班出身的网络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不仅带来作家队伍结构比例的变化,还可能给传统作家、传统文学带来新的文学理念、创作灵感和传播途径。同时,以网络文学原创为核心的IP产业文化生态正在形成。通过培养优质IP,出售版权进行影视、游戏等一系列改编来寻求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已成当前网络文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多具新奇、率性的特质,迎合了占读者人数50%以上的90后的阅读趣味。这些年轻读者拥护正版,心甘情愿为所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及衍生文化产品充值付费。而伴随二次元文化和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的00后,更是在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消费习惯与品类偏好上都与上一代人渐行渐远。

“除了日常的娱乐和消遣,网络文学对于我而言,多了一层陪伴成长的意味。 ”95后小伙吴宇晨介绍,有的读者跟读一部小说,一读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小说里的人物和读者一样都在不断成长。网络文学正伴随一代人成长,这是网络文学世界不可忽视的现象。

  少儿阅读:快乐最重要

无论是小书店还是大书展,最忠实的读者都是席地而坐、尽情阅读的孩子们。童书的“黄金年代”从未离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扑面而来的儿童读物中找到最爱。

但是,怎样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图书,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却依旧是很多家长的“碎碎念”。于是,童书阅读往往出现一个矛盾的场景,一边是家长的焦虑,一边是孩子们的“豁达”。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也发现了家长们的这种焦虑,她认为,快乐阅读对孩子最重要。她建议:“把选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爱读的书,能耐心读完一本书,才会慢慢培养出阅读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不要强行将自己的观念施加给孩子,这样会摧毁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

诚然,对于成人来说,读书并不总是快乐的。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教授曾发问,看书如果只是追求快乐的话,只看故事,只看例子,看到高深的地方就不看了,看到不快乐就不看了,这样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吗?他认为,快乐阅读这个说法,反映了大家对读书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多地是对少年儿童,对一般普通的读者而言。也就是说,“快乐阅读”在成人世界或许存在很多争议,但在儿童的世界却讲得清、行得通。

鲁迅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孩子自主地对阅读产生兴趣,都是从泛读开始。而这种泛读,大多遵从内心喜好。纵观当下林林总总的童书出版,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泛读空间,出版者从选题内容到装帧设计,似乎是一场探求儿童喜好与传递成人认知之间的博弈,他们需要在故事中向孩子们传递真善美,同时必须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故事跃然纸上。

文化典藏:力求扫除阅读障碍

古典诗词的精装版本与名家解读古典诗词的大众版本,同时放在一位普通读者面前,这位读者似乎更偏爱“名家解读”。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走出象牙塔中的学术出版,转身为普通读者著述或讲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普及。目前看来,这种普及由电视节目而起始,随后普及者获得拥趸,进而推动了文化普及读物的广受欢迎。

在古典诗词中能读到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古典诗词描绘理想的人生境界,传递一种即将抵达的心愿,而不是诉说已经到达的目标。所以,谈及品读古典诗词的作用,康震的观点是在阅读中找到自我、描摹自我、激励自我。康震还认为,要立足于传统基础,结合现代生活的需要进行诗词创新,表达真实的情感。毛泽东诗词便是古典诗词当代化的一个典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描写武汉长江大桥和三峡的诗句。他巧妙地把当代生活元素镶嵌到古典诗词中,给当下文化传播以很大的启示。

记得同样在做文化普及的南京大学教授莫励锋曾说,没有让现代的普通读者感到有意义,没有让大家都来接受,研究工作从根本上说只是象牙塔里的研究。做普及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大家知道中华诗词好在什么地方,让大家相信中华诗词的价值。诗词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亦如此,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的研究工作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的职责,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新动力。皖籍作家许辉数十年来同样为此努力,他以淮河流域为背景对儒家经典《中庸》及中庸思想进行个性化阐释和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解读,在严谨准确的注释之外,还力求为普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引导读者更好地走进儒家经典。

当然,即便这种古典文化普及由电视节目而起,康震依然会说:“欢迎大家看节目,但不要用节目来代替读书,节目是用来提供看书线索的,这样知识才能增长,不是看看节目就能博古通今。 ”

  精品阅读:与大师的灵魂对话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方方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直言想不到自己会“一写40年”。她谈到,好作品代代相通,但同时,每一代人对于“好”的标准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有些作品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有些作品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正是各种类型和风格的作家组合,文学的形态才最终丰富起来。

对于写作好作品的话题,著名编剧、作家陆天明认为,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得起历史与人民,抓住人民心中所思所想。对于阅读好作品,陆天明则更有强烈的感悟。他回忆,自己当年做摘棉花、种玉米等繁重的农活从清早一直持续到晚上,在这么艰苦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忘记阅读,每天坚持看书成为习惯。为什么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你抛开实用主义、虚无主义,阅读能让普通人与大师进行一场灵魂对话,从而提升自我修养与境界。 “你还有没有愿望从海底浮到海面上来看看这个世界,你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甘心,想完善自己的人生,就要阅读。 ”

“那时候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不多,我们只有文学,我们把文学看作是我们的稻草,所以我们坐在一起谈论的也只有文学。 ”方方如是说。而陆天明也回忆了近乎相同的场景:“我们坐在一起只谈阅读体会。 ”优秀作品带给那一代人简单而纯净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在当代,我们获取知识、拓展交流的方式以N倍的速度在翻新,然而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的,不是碎片化的阅读与虚拟化的社交,而是对于优秀作品的潜心阅读。

无论现实境遇有多少阻力,请坚持读书。这也是老作家们以自身实际经历给予当代青年的忠告。

阅读的“仪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为一个普通的日子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与其讨论阅读与当代人是否疏离的话题,不如重新审视阅读的“仪式感”。

据说古人读书前,务必洗手,清洁桌案;读书时,端坐桌案,上身挺立,腿脚安宁,要么诵读内容,要么宁静阅读。敬畏之心,这是仪式感的核心要义。书展上,书香扑面而来,恍如世界在你眼前,为你提供绝佳的、丰富的选择。美人之美,这是仪式感的馈赠。书桌旁,孩子们却愿意席地而坐、任性而读。阅读之悦,这是仪式感落到实处的本意。

好学之人,读书是可贵的自觉行为。孟郊说:“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不分昼夜,痴迷书中,心中自无“车马喧”。但是多数人可能还达不到“映月夜读”的境界,有读书的愿望,却难以去除浮躁的心境,难以捡拾碎片的时间,难以割舍虚拟的世界。与其茫然、焦灼,不如以一些“仪式感”来营造读书氛围、克服慵懒惰性,或许可找回久违的阅读乐趣和生活方式。

对人来说,有感情倾注的形式才叫仪式,仪式感足以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对读书人来说,有感情倾注的读书行为、写充满思辨的读书笔记、与同好分享读书心得等等,也是仪式。对整个社会而言,有规律的且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其实都是仪式。当然,采取何种仪式读书,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找到自己心有所属的仪式才更有积极意义。

  • 上一篇:900名健儿“出征”省运会
  • 下一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