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天气仍是酷热难耐。中医专家提醒,立秋后暑气难消,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之初仍要注意防暑降温,预防发生“阴暑”。
“今年立秋后仍处于中伏和末伏内,直到23日才‘处暑’,即俗语常说的‘出暑’。这期间天气仍很闷热,暑气难消,故民间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张杰表示,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温,立秋养阴首先要防“秋老虎”。
据张杰介绍,传统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长时间在太阳暴晒或高热环境下劳作、运动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头晕、口渴、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抽搐。而“阴暑”,则是因贪凉冷饮、露宿、长期呆在低温的环境里或频繁出入空调房,导致身体受寒凉之气侵袭而造成,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乏力、没食欲、腹痛腹泻等。因此,阴暑病实际上是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或喜欢睡凉席、整夜开空调睡觉,或运动过后洗冷水浴,或习惯贪凉喝冷饮。到了初秋,由于天气仍然闷热,就还保持着这些习惯。“夏秋交替,夜晚气温变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受寒,使人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阴暑’。”张杰提醒,阳虚体质的人和脾胃虚寒的人特别容易诱发“阴暑”,尤其要加强防护。
张杰建议,要预防“阴暑”,应从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做起,不要贪凉露宿和饮冷,出汗过多时不要骤然降温;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功能。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