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为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安徽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好自身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基础好、合作空间大的优势,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的分工合作。这也是当前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的特点
要素禀赋的变化引发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上世纪9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开放,依据要素的比较优势,不同区域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以产业转移为主的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格局。近年来,由于土地、环境资源的约束加强,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分工模式要素禀赋类型与结构发生了极大改变。加之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经贸摩擦不断,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新常态,信息、人才、技术等新要素愈发重要,产业向要素集聚、优势叠加的区域定向转移,开启了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格局。
技术与需求的变革推动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加速升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迈向高端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化,推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愈发体现出创新对于产业分工的重要性。高铁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集聚变迁,重塑产业分工的地理空间。随着长三角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住行消费向服务类消费升级,产生新的市场需求,产业竞争延伸至产品竞争与服务竞争,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彰显了技术变革与需求变革对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的影响。
差异化的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会消除要素流动之间的行政壁垒障碍,促使统一市场下产业内分工、产业链分工、产品分工兴起。同一产业内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分工,使得各方不仅可以从竞争中获利,而且还会实现各自发展优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推动产业分工向更深入、更细化领域发展,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内协同发展、错位式发展、差异化发展。
应对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的挑战
安徽迎来了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的机遇,但需要应对随之而来的各方面挑战。
从要素结构来看,一直以来,安徽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已形成以要素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路径。长三角地区率先调整要素结构,转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型发展,由拼资源、拼要素成本、拼环境转向拼人才、拼科技、拼服务,各地纷纷加入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沪苏浙不仅是安徽劳动力、技工主要目的地,而且对人才、技术等要素有着强大的“虹吸”力。如何摆脱对低成本要素的路径依赖,提高后发地区要素集聚能力,是安徽应对要素禀赋变化方面的一大挑战。
从产业升级来看,长三角沪苏浙优势产业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产业层次的升级全面提速。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经济主导优势;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在产业技术创新上走在全国前沿,同步升级城市服务功能;浙江以信息经济为核心产业引领转型升级,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品牌、产品的升级。安徽处在长三角产业分工的中低端,既要保持传统产业领先优势,又要发展新兴产业,这是安徽应对产业升级的主要挑战。
从区域合作来看,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突出以产业集聚和跨省(市)共建园区为重点,构建产业分工协调推进机制,从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到开放市场建设功能各异的载体平台,促进城市间功能分工合作。目前长三角跨省跨市合作共建园区已成规模。安徽与沪苏浙产业合作空间虽大,但上规模的跨省合作共建园区不多。如何加快与沪苏浙产业对接,拓展合作新途径,是安徽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亟需破解的课题。
深化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的策略
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分工合作,是基于要素禀赋变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上的产业分工合作的全面升级。安徽深化与沪苏浙的产业分工合作应突出以下重点。
主动参与要素结构升级新一轮产业分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在三年行动计划期内,充分利用好长三角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共享数据资源、运营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共建区域标准化信息平台,促进共同配送,实现物流降本增效,打造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发展物流、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招才引智,加大创新要素集聚力度,推动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转型,补齐新兴产业与服务业“短板”,提升与长三角新一轮产业的融合度。
积极促进产业到产品分工的差异化发展。抓住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和苏浙地区资源加工、产业链环节转移、技术外溢等诸多机遇,瞄准国家或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领域,整合产业资源,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整体战略部署。充分认识价值链分工下产品生产优势,选择特定企业的产品进行扶持,实施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从全面招商转为专业化招商,培育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提高核心部件生产在产业链中的占比,提升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优势。
着力强化与沪苏浙地区多层次的区域合作。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开创了多层次合作新局面,抓住以沪宁杭合为核心基地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G60科技走廊机遇,从省级层面推进跨省跨市科技产业园,共建科技创新生态圈,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推进核心技术共同研发和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创新与沪苏浙合作共建园区合作模式,输入资本、品牌与管理,以引入管理与服务团队等新型合作方式,建立“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共建园区,推动园区功能整合,构建政策共享、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与长三角城市结对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功能互补与产业融合,提升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能级,促进合肥都市圈主体城市之间功能分工。看齐沪苏浙政府服务水平,提高各级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优安徽“四最”营商环境。 (林斐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