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协作含金量

时间:2018-08-21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优势和主要竞争力所在。

安徽与沪苏浙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1990年安徽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2005年实施“东向发展”战略,2008年正式加入“三省一市”合作机制,近30年来参与度、紧密度和融合度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今,站上新的起点,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如何找准定位、扬皖所长?

“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打造长三角有机安全的‘大粮仓’‘大菜园’‘大厨房’,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三重一创’特别是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协作含金量和附加值。 ”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说。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联动,打造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正在成为全省上下奋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为依托,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经济增速分别达到6.9%、7.0%、7.6%、8.3%,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基数大、增长快,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凭借坚实的工业底子、扎实的科技创新,加之对沪苏浙经济要素的积极承接,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夯实了基础。上半年,全省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好于预期、位次靠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99%和5.1%。

今年6月初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全面分析了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再谋划、再深化。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就是座谈会的一项重要成果。

会议指出,要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数字经济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共同构建和提升一批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研究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支持设立长三角地区各类产业投资基金。

未来三省一市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我们将编好‘一张图’,让产业创新更协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答记者问时表示,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要认清优势、各扬所长、补好短板。当前要通过摸清家底,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比如,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跳出同质竞争的老路,走出一条错位协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路。

坚持把安徽发展放到大局中谋划和定位,自觉服从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致力做好谋篇布局的文章,提出努力做到在重大战略上一体对接、在发展规划上等高对接、在合作项目上深度对接、在体制机制上无缝对接“四个对接”,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布局会更趋明晰合理,区域发展会更加协调。

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进一步加强与沪苏浙优势产业一体布局,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江淮大众综合续航里程300公里的首款新能源汽车亮相、蚌埠凯盛创造了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纪录、合肥京东方建成全球首条最高世代10.5代线……5月下旬召开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全面展示了安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平板显示、新型建材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新型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7月17日,沪苏浙皖大数据联盟共同签署《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大数据联盟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经信部门共同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加快物联、数联、智联的相关布局,加快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优化数字资源的配置效率,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的区域联动。

可以预见,大数据可以发挥更多优势和能量,加快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长三角产业升级,提升长三角区域未来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说。

高水平搭建制造业联盟是在产业方面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提出,聚焦优势领域,共建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承接沪苏浙高端制造环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科大讯飞建立中国语音产业联盟,实施“国际语言大互通计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项目,携手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在高层次开展服务业合作、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上,我省明确提出,在科技服务、软件信息、金融保险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合作项目,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和目的地,共同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度假基地;深化农业产业化协作,推动组建农产品产供销联盟和标准一体化建设,打造安全放心、绿色有机的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

以高起点建设合作园区为支撑、以实体经济为纽带,推动长三角产业进一步加强专业分工、提升竞争力

6月1日,上海西南门户松江与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宣布共建共享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聚焦规划对接,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资源配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才能迈出更大步伐、展现更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参与长三角合作逐步深入,推动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多层次的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获得长足发展。苏滁现代产业园已具规模,示范经验在省内开始复制;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建立产业基金,与萧县合作开发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宁国经开区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宁滁产业园、宁宣产业新城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发展。

今年2月,合肥上海产业园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促进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携手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布会上举行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大健康、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制造、跨境电商等10多个来自上海的项目落子合肥。

“上海合肥双城合作,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合肥市副市长朱策说,合肥上海产业园将服务于两地经济发展,致力打造商贸服务型物流示范区、快递物流集聚发展先导区、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

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高起点建设合作园区,更好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宣城市突出产业承接,推动产业发展融合对接。把沪苏浙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强化精准招商,制定产业对接计划,设立驻点招商队伍,一线分析产业,现场对接承接。强化园区共建,全市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园区签订共建协议,宣城萧山新塘羽绒产业园、苏皖合作示范区等扎实推进。强化产业协同,积极参与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经济合作,加强旅游对接,打造“华东黄金旅游走廊”等精品线路。全市80%省外投资、70%游客来自沪苏浙。

突出沿边开发、合作共建,打造产业合作新平台,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深化。

新能源与工业电气企业正泰电气,在G60科创走廊沿线开启了“三城”模式。“企业在上海松江建设正泰启迪智能港,在浙江嘉兴布局华东智慧能源与电气产业基地,在安徽合肥设立智能电力制造设备基地,由此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最优配置。”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长三角展开深度布局,唱响“双城记”“多城记”,发挥各自在市场和技术上的长处,形成愈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可以预见,以实体经济为纽带,长三角产业在三省一市之间必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分工、提升竞争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必将进入更加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系列述评之一

【专题】奋斗新时代 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

  • 上一篇:中国制造强国(宣城)高峰论坛举办
  • 下一篇:1-7月份全省安全生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