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知之甚少,乃至不感兴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面对这一问题,安徽作家金妤“跨界”写下童话故事《风生水起――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交出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
记者:您曾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淮南三部曲”,在历史、文化领域著有多部书籍。为何想到涉足儿童文学领域,撰写一本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童话故事?
金妤:十年前,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组来淮南拍摄一档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节目,召集一些淮南小学生参加知识竞答。在现场,我问一个孩子,你知不知道清明节命名的背后故事?那个孩子是土生土长的淮南人,他却不知道。由此,我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儿童都并不了解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可能只知道节气歌,但关于于节气故事、文化知之甚少。我便思考,要想办法让孩子们了解节气的文化。
记者:《风生水起――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今年入选了“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创作此书的心路历程?
金妤: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千年前,淮南王在淮南这片土地上写下了《淮南子》这本奇书,书中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是现存古籍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我是淮南人,对淮南子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自身对二十四节气也很重视。作为作家,秉着向青少年儿童科普的想法,我耗时一年写出这部童话。因为主题明确、题材明确,写作过程中并没有遇到瓶颈。本书以节节虫、大尾鱼和吉鸟为故事主线,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展开每个节气的由来、意义。每一个故事情节既要吸引人,又要对孩子有教育意义。
记者:您之前所著的书籍都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史书或文学故事。这次撰写童话故事,与以往相比,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金妤:我的人生阅历与写作积累,让我能够驾驭童话故事写作。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懂得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在写作过程中也有不同之处。写这本书时,我一直牢记,这是在跟孩子交流,一些语境表达跟在向成年人说故事时不同。比如孩子不懂轮回,在描写节节虫生命结束时,我便没有提到轮回这个概念,而是用故事情节来表现:第二年,在节节虫生命结束的地方上冒出来一颗新芽。这次写作经历对我来说是十分愉快的。
这次写作对我来说是十分愉悦的,跟孩子交流很开心,很单纯。向成人社会描述故事,不能只描述一条直线,而要情节曲折,这样成年人才会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但是跟孩子不用表述曲折的情节,孩子本身就是单纯的。我也跟小读者们交流过,有些孩子年龄小,看不懂的地方多,跟我问了很多问题。我告诉孩子们,有些事你现在不一定要弄懂,在成长的路上会慢慢懂得。
记者:《风生水起――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成功改编为系列动画片,在动画片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哪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金妤:把书中动物的文字形象转变为视觉形象是一个挑战。节节虫、大尾鱼和吉鸟这三个主要动漫形象修改了很多次。节节虫最初就是毛毛虫的形象。但如果以毛毛虫作为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有些孩子怕虫子可能就不愿意看了。经过两三个月的修改斟酌,我们将竹文化与节节虫的形象融合。虫子是软绵绵的没有筋骨,但是我们塑造的虫需要有筋骨、风骨。而竹是最有根骨的,将节节虫与竹文化结合,糅合了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吉鸟的形象也是几易其稿,从构思到定稿用时半年。我们要把中国鸟的美好形象集于一身,所以吉鸟拥有百灵鸟的歌声、孔雀的优雅姿态和美丽的彩尾。
记者:您是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副会长,也曾写过《淮南子故事》、《问道〈淮南子〉》和《思想淮南子》等淮南子研究专著,对淮南子文化研究颇深。能否请您评价《淮南子》的意义?
金妤:《淮南子》是一本奇书。淮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淮南子》在此诞生。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以儒学为显学,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淮南子》也未被淘汰,足可见其价值。淮南子保留了秦代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假如你想了解秦汉之前的文化必须看淮南子。
记者: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便开始了写作生涯,作为安徽本土优秀作家,您觉得近年来,安徽文学创作界的整体氛围有何变化?
金妤:这几年,我感受到了安徽出版界、文学界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日益重视。出版商看好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与担当。过去大家会觉得越“洋”的东西越好,现在反映徽文化、淮河文化等安徽文化的书籍越来越多。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走向世界。我之前写的《淮南子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了欧洲、东南亚等地。下一步,我准备推出新书《简明淮南子读本》,辅助读者阅读《淮南子》。(记者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