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整合资源打造"城市超脑" 合肥新型智慧城市呼之欲出

时间:2018-09-01

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围绕政务大数据发展、综合智慧应用建设和数据资源深度应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合肥,新型智慧城市呼之欲出。

去年8月,市数据资源局成立,致力于挖掘信息时代的“黄金矿”、全面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我市也先后获得“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等荣誉。

  搭建政务云平台

为“城市超脑”打基础

以往,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信息资源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进行。为此,我市下大力气推动资源有机整合、集中共享,在横向和纵向两条线,打破“信息孤岛”。

一年来,我市多次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市数据资源局会同市编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两批35家试点单位进行事项梳理和实施清单的录入、审核、上报工作。充分利用市级政务云平台现有硬件资源,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搭建,完成市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政务服务门户、市级事项库和办件信息库的建设,完成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

去年11月,“互联网+政务服务”合肥分厅正式上线,并组织软件开发企业多次开展模拟测试,完善了办事指南等基本要素。将政务服务网直接链接到市政府门户网站,改造政务服务中心官网,确保了一个门户访问。同时,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我市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共享,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数据信息。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汇集了51家单位、161个业务系统、81亿条数据资源,编制资源目录1534项,具有数据资源上报、数据治理开发、数据申请审核、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在线查询等功能应用。

另外,我市还不断推进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建设,组织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受理页面个性化表单定制,充分利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和已共享数据资源,实现网上验证、网上核对,网上办事的便利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设“合肥通”

“数据跑路”取代“群众跑腿”

去年10月,市数据资源局启动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合肥通”建设,旨在加速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努力实现公民个人办事事项“移动可办”或“就近能办”,让“数据跑路”取代“群众跑腿”,从而实现“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务理念。

今年2月,“合肥通”正式上线运营,服务内容涵盖智慧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政府办事、生活服务等领域,包括交通事故查询、处理,学区查询,电子病历,急救服务,纳税情况查询等,“合肥通”实现“一网打尽”。同时,“合肥通”还建设了统一认证中心,实现一个身份对应一个账号,一次授权覆盖所有业务,一次登录漫游所有业务系统的“一点登录、多系统漫游”。

此外,市数据资源局还不断丰富“合肥通”服务市民的“手段”。今年6月,由该局建设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报名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分为面向广大市民的公众端和面向教育部门的后台管理端。公众端主要包括招生政策、入学登记、状态查询、结果查询、问题解答等功能;后台管理端面向市教育局、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等三类用户。“该系统的启用改变了过去小学、初中入学时,常常出现的因入学报名程序繁琐、家长对学校招生片区划分不了解而出现的多跑路等现象。”市数据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合肥通”还将以“社会服务零距离、市民办事一网通”为目标,继续围绕市民服务开展功能建设,革新市民生活服务新体验,实现社会民生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便民化。

多点“开花”发力

打造数据开放应用“合肥模式”

在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基础上,我市还以宏观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管理、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健康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权力运行监督等领域为重点,深化数据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数据资源开发应用的“合肥模式”。

去年,在成立市数据资源局的同时,我市组建市级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作为政务数据资源运营和对社会开放的平台,积极牵引大数据产业发展。高标准布局规划一批数据企业集聚区,通过设立数据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面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育和引进数据企业,增加数据企业供给内容,增强数据应用供给质量,形成一条完善的数据“产业链”。如以国家级滨湖新区和滨湖科学城创建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信息化和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先行先试数据资源领域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做好数据技术创新平台和数据产业的集中布局,努力将新区建设成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

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大数据业务企业,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数据收入认定、数据技术应用与数据研发投入三项结合方式进行大数据企业认定。首批认定了大数据企业115家,并对25家企业进行奖补,落实奖补资金1500万元。“后期力争新增大数据企业200家,总量达300家以上,形成‘善用数据、重视融合、深挖价值’的产业经济氛围。”该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赵俊松・

  • 上一篇:合肥市教育局给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列出44条红线
  • 下一篇:肥东县杨店乡:“党建+电商扶贫” 拓宽农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