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清晨,秋阳初生,空气湿润。记者来到合肥大蜀山脚下的南湖岸边,水中蜀山的倒影清澈,半塘荷花和各种水生植物,配合岸上优美的景观,吸引了附近居民在此晨练或休憩。正在栈桥上打太极的退休教师张大爷指着水中绽放的荷花说:“以前这里又黑又臭,连冬天也没人愿意来,你看现在鱼儿都有了。 ”如今,合肥4个被挂牌治理的黑臭水体已全部“换脸”,且公众满意度均在93%以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速,国务院治水文件已对治理黑臭水体明确了时间表。我省2016年公布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要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在绿树掩映下的“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黑臭水体整治公示牌”上,从管护单位到整治内容历历在目。据介绍,在这次全省整治活动中,合肥南湖、河东水库、许小河、王建沟四处水域被列为挂牌治理的黑臭水体。
“关键是要标本兼治。”合肥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主要原因还是污染,需要根据污染源等具体情况,因水施策,标本兼治。合肥市城乡建委一技术人员铺开一张流程图解释说,要遵循“控源为先、生态为辅、水岸同治、内外兼修”的治理理念,在技术上实施截污纳管、面源控制、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组合拳”,在管理上强化监督和考核。
“每个水体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 ”在合肥市黑臭水整治考核办法中,记者发现该市特别强调公众调查评议和第三方评估监督在黑臭水体标本兼职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包括媒体、居民和专业机构在内的“第三方”监督作用。
在标本兼治中,按照治“黑”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要求,合肥市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城市生态建设重要内容来推动,不断扩大治理范围。 2017年以来,合肥已投入近10亿元加快雨污管网建设,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正在加快推进雨污混接调查整治工作。(记者 许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