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称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而闻名。如今,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市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合肥开始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进入21世纪,合肥实施“141”城市发展战略,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期,造就了政务区车水马龙、天鹅湖商圈高楼林立的繁华。此后,合肥又启动“1331”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一批城市副中心逐步建成,以滨湖新区、居巢区为中心的“环湖生态示范区”初步形成,滨湖城市新中心在巢湖之滨迅速崛起。目前,滨湖新区、东部新中心、北部新城、西部新城、新桥空港等纷纷崛起,而老城复兴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年年初,老城复兴成为合肥市“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随后,包河区率先出台《包河区全面推进“老城复兴”的实施意见》,吹响了老城复兴的号角。
老城区期待焕发新活力
如果说滨湖新区、政务新区是合肥“城市会客厅”,那么老城则是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原点和文化摇篮。
以包河公园、银河公园、雨花塘、黑池坝、逍遥津等景点串起来的环城公园,一直被誉为合肥的“翡翠项链”,曾是老合肥的护城河,如今已是合肥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合肥“绿色之城”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明教寺、包公祠、城隍庙、赤阑桥、逍遥津、李府……既是老合肥的文化古迹,也是“大湖名城”的文化魅力。环城公园内5.26平方公里的老城,是合肥市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老城区,记载着合肥千年的变迁,见证了合肥的繁荣与发展。
修缮一新的明教寺。孙海涛 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城区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存在交通不畅、房屋老旧、设施陈旧、配套不足和特色流失等问题,老城的城市功能逐步边缘化,区域服务功能也日益退化,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施老城更新势在必行。”合肥市庐阳区老城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海春说。
老城发展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一些历史文化元素开始被城市化的浪潮湮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一些历史建筑缺乏正常的维护和利用,大多在风吹日晒中一点一点地被剥蚀、风化乃至坍塌,背街小巷杂乱的环境和一些违章建筑也影响了老城的风貌。
“老城更新要在恢复、重塑老城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升华内涵,在保持老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实施城市修复、生态修复、文化修复,使传统街区重现生机,老城区再现繁华。老城更新不能搞大拆大建,凡有文化沉淀、有历史印记、有百姓情结的建筑和老街古巷,一律保留。 ”张海春告诉记者,老城改造将以《合肥老城区城市更新规划》为架构,在此基础上绘制“一张蓝图”,梳理编制项目库,抓好综合改造和综合治理,最终更新老城区“文化、休闲、商业、宜居”四大功能。
“老城复兴”应保存文化记忆
一个历史悠久、有文化传统根基的城市,必定是有灵魂的城市;一个有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城市,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老城复兴应以文化为魂,重在修复老城的文化记忆。
为了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包河区率先在合肥拉开“老城复兴”的大幕。包河区老城集聚包公祠、赤阑桥、斛兵塘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拥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剧院、省艺校、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等科教文化资源。在老城复兴中,该区发挥文化和科教资源的优势,将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市井文化、码头文化等元素与老城复兴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合肥特色的主题街区、城市建筑、中心广场等,如 街、中隐于市、锅庐等有口皆碑的网红街区,既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时代特质,使文化成为老城靓丽的新名片、复兴的新动力。
市民们在 街小吃广场上品尝美食。束从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