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愚昧是贫穷的根。在当前,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关键时期,如何拔掉穷根,打赢这场仗?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扶贫观”和实践中,我们得到答案:激发贫困学子脱贫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事基层工作多年以来,一路扶贫走来,作为帮扶责任人的我们,见证了教育为贫困群众的脱贫带来巨变,倾听了贫困学子的精彩故事、更是感动于他们的坚守执着,同时也希望借此以勉励更多贫困学子,以教育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理念,挺起脊梁,在人生路上昂扬再进发。
近日,我随帮扶责任人朱发明走访贫困户。肥东县马湖乡大王社区王光芬,是享受低保、残疾人救助和护理补贴的贫困户,自从丈夫过世,母亲周景赢肢体残疾,儿子朱寿松正在读书,家里重担全落在她柔弱地肩上。
走进王光芬的家中,一入眼的是朱寿松的奶奶,坐在矮椅上,手拿着拐杖,见我们进来,连忙喊人。接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走来,朱站长介绍道:“这是正在海南大学读博士的朱寿松,这两天刚回家。”
因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朱寿松下定决心硕博连读。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不善言辞。问及读博时,是否担心家中的经济困难?朱寿松道:当时还是主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好,基本上都有补贴,自己努力拿到奖学金,这样也不会给家里带来负担。2013年自从父亲过世后,家里没有了劳动力,在村里的帮助下,当年便纳入了低保,每月便有四百余元的低保金。2014年通过申请,村民评议等程序,朱寿松家成为贫困户。2015年开始每年有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800元。2016年每月增加60元的残疾生护理补贴,同年通过危房改造改善了其家庭生活条件。2017年开始每年获得4000元的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金。此外,产业扶贫、技能脱贫、家庭医生签约等一系列的政策的落实,让朱寿松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专心学业。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学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科研的背后,是一份执着坚守。他们以对知识的尊重、珍视和更高追求,让一双手有毫厘千钧之力,让一双眼含秋毫不放之功。
扶贫先扶志,摆脱“等、靠、要”,拔掉穷根。从政策性兜底保障到技能培训,只有贫困群众树立生活的自信,奋发自强,才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能唤醒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帮扶不是目的,自强才是根本。教育扶贫将精神力量注入贫困群众心中,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输送精神力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生活的困难,不足以阻挡一颗向上的心,学习,做实验,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的路上,朱寿松扎扎实实,不骄不躁。现在的他,正积极申请出国联合培养。(肥东县马湖乡 张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