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探访“夜精灵”

时间:2018-09-18
图为队员们探访现场。代玉珠摄

亲近自然行走“森林秘境”

白天,大自然热闹非凡。夜晚,自然世界又是什么样的?

换个视角看自然,省城合肥有一群自然教育引导员,带领孩子们组成小队,在近郊的森林公园里夜探。

原来,与城市霓虹闪烁不同,夜幕下大蜀山边的蜀峰湾公园里,有另一幅奇妙的景象:蝙蝠在空中飞行,蚂蚱在草丛中跳跃,知了在树干上栖息,蜘蛛布下了“天罗地网”,还有蜻蜓、蛞蝓、尺蠖、千足虫……

天色渐渐变黑,在“四叶草”“白鹭”等引导员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探访“夜精灵”的活动开场。老师名叫“四叶草”?原来,这是他的自然名。探访第一环节,就是取自然名。 “萤火虫”“猫咪”“枫叶”“铁桦”……队员们很快取好了自己的自然名。

大自然的夜行者都在做什么呢?带着好奇,探访者们开始行动了,一个个头戴探灯,在草丛中、大树边、池塘畔专注认真地寻找着、观察着。

不一会儿,队员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可是它是蚂蚱、螽斯还是蟋蟀呢?队员们分不清。“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大家族,是昆虫!昆虫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螽斯有着细如丝、长过其自身的触角,蟋蟀的尾须比较长……”“四叶草”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孩子们讲解昆虫的特点,指出眼前各种昆虫的区别。

公园木桥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队员们发现了蜘蛛,它正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里静候“美食”。蜘蛛是如何结网的?蜘蛛会不会被自己结的网给困住? “四叶草”老师答疑解惑。蜘蛛最先拉的那根线难度最大,因为通常架设在两点跨度很大的地方。聪明的蜘蛛会利用气流,从一根树枝上它的立脚点,引出几根长度足以到达对面的长丝,让长丝顺风飘。然后,它时刻去触蛛丝的固定点,如果有哪一根丝拉不动了,那么这根丝就已经缠在对面的树上,“索道”就架成了。它在这条定作为蜘蛛网的支撑线上,来来回回再粘几条丝,“缆”就完成了。蜘蛛为什么不会被困住?原来,蜘蛛网上也是有区域划分的,某些区域是有黏性的丝,某些区域是没有黏性的丝,蜘蛛甚至还给自己设置了逃生区域。

探访中,突然,一个队员发现头顶有黑影飞过。原来,是蝙蝠出没。老师迅速将队员们聚集在一起,在头灯和手电筒的照明下,观察飞翔的蝙蝠。老师告诉大家,蝙蝠是昼伏夜出的生物,它们视力其实并不好,通过发出超声波定位捕食夜行性昆虫。空中,几只蝙蝠飞得非常低,从队员们头顶飞过的时候,大家兴奋地观察着。

一路上,队员们一起找到鼻涕虫的家,知道它喜欢黑暗潮湿的树洞;一起停留河边聆听青蛙的叫声;一起发现超大的蚱蜢,看起来像个“巨虫”,能很清楚地看清它的口器和足上的细齿……

队员们被夜晚活跃的小动物们“迷住了”。 9岁的赵杨欣怡是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区学生。夜探路上,她和其他队员一样,带着浓浓的好奇心,睁大眼睛观察,仔细听老师介绍。“大自然很奇妙,夜里观察好有趣,我认识了很多小动物,长了不少见识。 ”赵杨欣怡说。

热爱自然领略无限美好

在“四叶草”老师看来,环境保护,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话题,可以通过爱的教育来实现。

有着林学专业背景的“四叶草”老师,和志趣相投的“蒲公英”“木瓜”“白鹭”等朋友一拍即合,今年年初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自然教育的工作室。

“人类,是离不开自然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充斥,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动画片、电子游戏、智能机器人为伴,慢慢疏离了自然,出现‘自然缺失征’等一系列问题。 ”“四叶草”老师表示,帮助更多孩子了解自然的奇妙,领略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是他们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四叶草”老师说,自然教育活动中,通过引导青少年进行看、闻、触、听、尝“五感体验”,通过有趣的自然游戏和细致的自然观察,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自然的美好感受,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深层联接,让更多的孩子融入自然,明白人类对自然并不是一味的索取,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从而做到“回归自然、敬畏生命”,认识到要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我们在充满着大自然魅力的地方,上关于大自然的课。 ”“白鹭”老师说,希望通过户外自然教育,让孩子们在这个没有天花板和围墙、没有纸和笔的教室里,亲近自然,认识自然。

“我们在活动中发现,有的孩子想把昆虫带回家,有的想去用脚踩小蜘蛛。我们及时制止,引导孩子尊重所有自然界里的生物。我们告诉孩子们,就像花草动物离不开阳光雨露,我们都是自然中的一分子,离不开彼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都应当尊重。 ”“白鹭”老师说。

自然体验、自然观察,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正是自然教育的魅力所在。近年来,自然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成立自然教育专门工作组织,通过建森林教育小径、设置森林课堂、培养森林解说员等方式,开展自然教育,讲好森林故事,以助力培养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创造自然美学的绿色公民。

保护自然涵养生态道德

年逾古稀的安徽籍作家刘先平,是我国发展大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我在大自然中跋涉40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刘先平说,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就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开展自然教育,是涵养生态道德有益的探索,让孩子们能走近自然、认识自然。而认识自然,才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刘先平建议,让孩子们观察自然不能标准过高,不要讲高深的知识,比如对昆虫,让孩子们在观察中有初步了解,知道它叫什么、吃什么、住在哪里。“在野外活动,尤其是夜间,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认识的不要摸! ”刘先平提醒。

自然教育,是爱的教育。去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有专家表示,自然教育与传统博物学、自然课的最大不同,是自然教育增添了个人情感的体验和深化,而博物学教育专注于传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对自然生物的科学性认知和记录。

专家表示,自然教育关注情感的启迪和提升;注重户外,强调直接的体验;关注三个关系的建立和提升,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儿童亲环境行为的促进是环境敏感度、生态世界观、道德规范三者有机融合的结果,让儿童既要心怀对自然的热爱,又要有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与道德感。

有专家呼吁,很多人对于自然教育的理解,停留在做活动、做游戏的印象中,一些自然教育活动,看上去更像是游戏集锦、自然导览、旅游度假等,这些当然是自然教育方式,但更加专业的自然教育需要系统、完整的课程,是各种自然教育手法的有机组合,包含明确的、可累积、可评估的课程目标。

“希望自然教育能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四叶草”老师表示,在森林、绿地、公园等场所,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规律和食物链等科普活动均可以在自然教育中得到深入开展。引导员将引导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充分探究、发现和游戏,让孩子们真实体验自然,在体验的过程中释放禀赋天性,增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之情。(记者 夏胜为 通讯员 刘宇)

  • 上一篇:淮北煤电技师学院重奖优秀教师
  • 下一篇:中科大2019年少年班学院开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