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40年改革领跑路】“校城同建”奠基“创新高地”的“合肥之路”

时间:2018-11-04

198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安徽省委楼下,许多家长在等待楼上的会议结果――在高等教育资源绝对贫乏的彼时,根据时任中科大副校长杨承宗倡议,安徽省批准合肥市与在肥7所高校成立联合大学。按照“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合肥联大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首创之路。

从合肥联大诞生,到中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在肥高校持续发力,再到北大、清华、北航等名校纷纷在肥建设研究机构,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的合肥,借力“校城同建”,成为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一身的“创新高地”。

10月31日,暖阳初升。一走出新桥国际机场大厅,出差归来的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便急着赶往位于高新区的王咀湖,等待来肥考察的客人。在那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湖边,分布着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园区、中科院创新工程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及国际人才城等一批国际化重大工程科研院所和大型高尖端科研项目。

“3年前,合肥平均每3天诞生1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平均每天诞生1家。 ”陈伟说,自去年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合肥正朝着“创新之都”稳步迈进,加速上演后来居上的传奇。

从“合肥联大”到“一流应用型大学”――

魅力源自30多年前的“石破惊天”

金秋的合肥学院,依旧草木葱茏。

大四学生王旭东并无择业担忧。正在实习的他,已被科大讯飞“预订”。王旭东指着胸前的“讯飞”铭牌激动地说,他虽非来自“985”大学,但有幸在大一时就能接受讯飞工程师的培养。

作为中国语音产业的领跑者,讯飞自然是名校“骄子”的向往之地。而致力“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合肥学院,依托省市共建,照样获得众多名企的“订单”。

走进校园,橱窗内的校史,引人驻足。

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来此考察。李克强总理祝愿合肥学院“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并现场宣布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合作基金。今年5月,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中德先进制造业(合肥)合作促进中心、全球商会合作网基地、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这里集中揭牌。

魅力,源自30多年前的“石破惊天”。

1980年,面对高考低录取率和千万家庭渴望子女能上大学的现实,在时任中科大副校长杨承宗倡议下,省委、省政府同意中科大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与合肥市共建“合肥联大”――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我是幸运儿! ”蔡敬民成了合肥联大的“开门学子”。 “没有校舍,插在中科大教学空档完成。所有教师从合肥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学者来讲学。 ”触摸老照片里的激情岁月,已担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的蔡敬民深沉地说,“在某种意义上,合肥学院是为中国教育改革而生的。因为她刷新了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的历史,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

更让蔡敬民感到幸运的是,1985年,安徽省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办学协议,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合肥联大成为中德共建的一所示范性应用型院校。在德方资助下,毕业留校的蔡敬民踏上了母校开放办学的“国际列车”。赴德深造并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后,蔡敬民一头扎进了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没有休止符。 2002年,合肥联大合并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组建成合肥学院。在开门办学的全球视野中,学校坚持走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系统推进“八个转变”。目前,学校已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等41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

“市财政一次性替学校化解债务三亿多元,全国少见! ”提起学校的发展,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樟树颇为动情。仅近五年来,合肥市已为合肥学院投入10亿元。

“我庆幸来到这里学习。 ”9月29日,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2018级“大陆班”开班典礼上,新生孙廷震满脸幸福,因为他将来可望进入全球500强德国大陆集团工作。“这是中德合作领域的新探索。”大陆集团合肥负责人说。

2018年,合肥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从“科大南迁”到“院所扎堆”――

构筑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引擎”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位于美丽的南艳湖畔。走进篮球场大的指挥大厅,一块超大显示屏挂在正前方。

“这是合肥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可对全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生命线’72小时不间断监控。 ”研究院消防安全科技中心副主任关劲夫手握演示鼠标说,目前监测里程已超过2200公里,安全问题可“一网打尽”。

引智时代,清华是“宠儿”,但却与合肥“牵手”。

“关键是合肥的态度和决心。 ”关劲夫告诉记者,除了供地、建房、给政策,最打动清华的是合肥发展科教事业的执着。

研究院的成立,迅速产生“磁场效应”。目前,研究院已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人才400多人,近10个创新团队和协会在此组建。

合肥“开门借智”,离不开中科大“南迁”。

1969年,国内外局势紧张,中央指示中科大等一批在京高校外迁。

“在全省没通暖气的情况下,支持中科大安装暖气。 ”漫步校园,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主任盛六四教授触景生情。为迎接中科大这位特殊的客人,合肥将原合肥师范学院腾空,“电荒”年代优先于政府保障中科大用电……

合肥支持中科大扎根发展,也为自己构筑了强大的“灵魂”和“引擎”。

四十年来,中科大在合肥已建成四个校区和多个研究院。目前,中科大以“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独特优势,问鼎“一流大学”,为合肥添智增光。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合肥干道仍未撤下的中科大60年校庆标牌,见证着中科大与合肥携手共进的峥嵘。

2014年,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海纳百川”的合肥,加速引智共荣。

“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在巢湖半汤北大未名集团,面对一排排田园风格的实验室,总裁曹文波心潮澎湃。曹文波说,参与北大与合肥“联姻”,是他的幸运。

“当北大未名找我的时候,很快有了加盟的冲动。 ”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胚胎学实验室主任沈社华说,合肥的未名让她放弃了海外优越待遇。在沈社华的影响下,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多名医学博士飞越重洋,“栖息”美丽的半汤。

“科教资源集聚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息。 ”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观兵介绍说,四十年来,合肥科教资源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如今,中科院、中科大、清华、北大、北航、合工大、安大等扎堆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燃起的科教之火,满城闪亮。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目前,合肥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两院院士108人,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73.3万人。

  从“科学中心”到“参与全球竞争”――

崭新起点筑梦“创新之都”

在中科大东区理化大楼,潘建伟团队成员张军教授,正沉浸于一台台实验装备中。 “单光子探测器是量子通讯中关键技术。 ”留德归来的张军介绍,是合肥量子通讯事业召唤着他。几度春秋,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全球最长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科技上的“皇冠”,引四海瞩目。

“合肥果断拿出3000万元立项,这要很大的气魄。 ”潘建伟团队成员苑震声教授介绍,为支持中科大抢占“制高点”,合肥市几年前就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团队攻关,克服量子通讯科研中的“肠梗阻”。

机遇向来垂青有准备者。 2017年1月10日,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

“科学中心,意味着合肥代表国家在更高层面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陈伟说。

走进科学岛,引人注目的稳态强磁场装置,犹如一座“大锅炉”,魔力十足。

“是这里开放的科研平台吸引了我。 ”哈佛归来的王俊峰告诉记者,“锅炉”“肚子”里有一块混合磁体,能产生43万高斯磁场强度,仅次于美国的45万高斯。

如今,密集的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已取得重大突破;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等正待开花结果。

领跑的合肥,正加速整合和打造一个又一个高动能新引擎,利用集聚的科教资源打造“创新之都”。

在科学中心建设带动下,合肥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26.86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省四成以上。今年上半年,合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5%,GDP较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首位。

亮眼的数据,是合肥迈向“创新之都”的铿锵足音。放眼未来,“大湖名城”一如八百里巢湖,必将更加澎湃壮观。(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 上一篇:合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
  • 下一篇:珍惜阳光满满的好天气 周六以后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