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坚持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经过10余年刻苦攻关,我们攻克了柴油机尾气排放控制这一世界性难题,并全部实现产业化。”在11月1日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安徽企业家代表、合肥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刘屹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该校科研团队及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的最新成果。他在池州市创办的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其产品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已超过国外先进水平,对柴油发动机主要有害污染物消除率高达95%以上。
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秉承“工业报国”之志,一批批合肥工大人在全省各行各业持续彰显着“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特色。
扎根科研一线,培育一流人才
面对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把风险交给自己,还是留给客户? 2003年从该校内燃机专业毕业的吕林,在自主创新实现重型汽车柴油发动机国产化的道路上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2007年,吕林所在的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重卡发动机,当时还不到30岁的他被委以重任。 “发动机不但要做出来,还要做得最好。 ”同事眼中的“老实人”吕林,正是用“实打实”的作风,带领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从调研到成功投放市场的7年多时间里,吕林的业余生活就只剩下出差和加班两种状态。整个研发过程中,新型发动机台架试验累计85000小时、道路试验累计700多万公里。 “仅仅是台架试验烧的柴油,就花费了5000余万元人民币”。
如此巨大的投入,打牢了新产品的技术基础,换来的是优异的性能。2014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重卡柴油发动机正式投放市场,不仅具有油耗低、噪声小、可靠性高等优点,由于采用了缸内制动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其安全性更大幅提升。目前,这一国产发动机年产量已达2万台。 “工作作风实,是我们合肥工大人的本色,也是从事科技研发的基本功。 ”凭借在企业科研一线的突出贡献,吕林在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学校培养和输出高水平的人才,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每年,从合肥工大走出的毕业生,近75%服务于国家装备制造业及建筑、能源、信息等重点工程和项目领域,其中本科毕业生到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以及研究生到国有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工作的均占签约就业总数的65%。其中,超过3000人像吕林一样,选择留在江淮大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挺起了安徽工业的“脊梁”。
服务发展需要,创造一流成果
刚刚举办过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的蚌埠体育中心,让观众们印象深刻:雄伟的中国龙造型,把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与现代化的体育场完美地融为一体。然而,场馆建设时,如何用复杂钢结构实现这一设计理念,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合肥工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在先进钢结构技术与产业化研究领域的人才与智力优势,成功攻克了超高层、大跨度建筑中的复杂结构问题,让“龙行天下、龙腾戏珠”从图纸变为了现实。
“用一流成果服务重点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是我们的宗旨。 ”团队负责人王静峰教授介绍说。为了获取最精准的研究数据,团队师生常常吃住在工程现场观测监控数据、在实验室开展风揭试验现象的连续观察,直到天亮才结束工作。
凭着深厚的工程基础,该团队在钢结构智能制造、先进设计理论、钢结构建筑产业化、施工物联网监控等基础和前沿领域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其成果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安徽广电中心、合肥高铁南站等一座座标志性公共建筑中得以应用,全省钢结构科技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长期以来,合肥工大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一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据统计,该校近年来累积授权专利近3000项,连续6年位居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第一,共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 “十二五”以来,学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8.42亿元,其中65%服务于安徽省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全省16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构建了多种类型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了超过1500余家安徽省企业,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80%以上。
加速成果转化,锻造一流企业
“矿井下环境复杂,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我们的成果不仅有望提高井下作业效率,而且能最大限度避免井下不稳定的生产环境对驾驶人员造成伤害。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来自合肥工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斩获佳绩。 “通过创建井下移动流媒体网络,实现对矿井机车的远程可信控制,让机车通过视频识别技术自主完成运输任务,为矿业企业提供多种井下环境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的解决方案。 ”团队负责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博士生段章领介绍说。
这一成果,来自与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 2000年,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魏臻,创办了这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专业从事具有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架构特征的矿井移动目标安全监控、铁路信号控制与智能调度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产品集软件设计开发,硬件产品研制,工业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工程技术服务等于一体,整体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18年来,公司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的称号,其产品在宝钢股份、首钢集团、中钢集团、中冶集团、大唐集团等国有特大型企业广泛应用,为提升我国煤炭、非煤矿山、冶金、石化、港口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走进企业,满墙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证书与科技进步奖状引人注目。而在荣誉背后,是公司占员工总数70%以上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每年近1500万元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一大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更是对一代代青年学子的悉心培养。
长期以来,该校积极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一批专家教授和广大校友把实验室和论文里的“金点子”应用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打造出一张张“创新名片”。据统计,在合肥市高新区300余家企业中,由合肥工大校友参与创办的企业近70%。在创业能力最强高校排行榜上,合肥工大校友担任A股上市公司掌门人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在世界500强CEO校友排行榜中,该校名列全国第5名、全球第75名。
“植根安徽、服务安徽,是合肥工大办学70余年来的生动写照。 ”校长梁 介绍说,“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优势,用一流的人才和成果努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