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白布作戏台,一笑还从掌握来;有时明月灯光下,道情一曲唱开怀;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皮人”就是演员。灯光穿过皮影,在画布的另一面,映现出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这些对皮影戏的精彩描述,让亳州市谯城区的小伙张新闻痴迷不已。
日前,记者来到谯城区观堂镇观堂村时,今年19岁的张新闻正在家里制作皮影。“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张新闻娓娓道来。
据他介绍,皮影戏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西汉时期,又称羊皮戏,发祥于我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皮影是采用皮革材料制成的,既坚固又透明,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颜料。皮影的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具有独特的美感。 ”张新闻年纪轻轻,却对皮影戏的历史了如指掌。
仰头、挥袖、抬腿、上座,一个个影人动作娴熟流畅;翻身、追逐、摇手、对话,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呼之欲出。在张新闻的操纵下,单薄的皮影立刻出神入化。 “我家的皮影戏,是从我五辈太爷逃荒到亳州后才开始的,到现在已有120多年。 ”张新闻说,他的父辈中没有人学皮影,他是从小跟着爷爷玩皮影和学唱戏,但父母不同意他从事这个行当。 “我长大后,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要刻上几个小时的皮影才去睡觉。 ”
在前年,张新闻找机会独自一人到甘肃庆阳市学习皮影戏。 “从甘肃回来,我把身边热爱文艺的朋友和老艺人们集中一起组成戏班。我还购置了一些设备,现在能演出的剧目达到三十多本,包括历史剧、神鬼剧和现代剧,曾在皖南和南京等地演出过。 ”张新闻发自内心喜欢皮影戏。
“皮影戏,是戏中有话、话中有戏,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看。 ”他告诉记者,皮影戏是动静相得的艺术,它以声形相貌考验着幕后的每一个手艺人。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配合音乐和鼓点,艺人们将一个个“影人”演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现在这些老艺人坚守着原汁原味的皮影表演,在现场伴奏配音下,他们能唱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风采。 ”张新闻说。但目前剧团面临演出少、知名度低的困境。 “因为几十年来,亳州地区都没有皮影戏,现在突然成立一个皮影剧团,群众反而不熟悉。我舍不得丢下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目前没有外出做其他工作,每天就是在家做皮影,等待演出邀请,让更多的人知道亳州皮影戏。 ”张新闻一心想发扬这门技艺,对传承皮影文化时刻保持参与感。(通讯员 师心魁 记者 孙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