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根治“不文明养犬”,尚需创新监管方式

时间:2018-11-29

外出遛狗是否拴绳子,宠物狗粪便能否及时清理,是文明养犬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元素――

记者在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的城市走访发现,不文明养犬行为仍随处可见。加之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因实施难度大、权责划分不清等原因,在基层执行遇到阻力,由不文明养犬引发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直击不文明养犬者:不听旁人劝说、卫生意识淡薄

记者近期在济南、合肥、福州等城市的社区看到,因为不文明养犬行为导致不少社区环境受到影响,许多市民颇有怨言。

一是无视养犬规定,不顾市民感受。合肥市政务区绿洲公园公共绿地成了“遛狗集中地”。记者看到,偌大的草坪上,数十只宠物狗正扑咬撒欢。记者询问一位养犬人曹先生为何放开牵引绳,对方表示“我家这只是‘人来疯’,但是乖得很,从不咬人”。话音未落,狗从草坪跑到小区道路上,惹得路人惊呼。

二是卫生意识较差,不清理粪便是常态。记者在济南市二环南路一小区看到,连接地下车库的通道上,狗粪有近十处。不少养犬人遛狗时,随意让狗排便,甚至到地下车库遛狗,养犬人看狗排完便头也不回牵狗走远。

三是不听旁人劝说,“说狗不行,说人更不行”。福州市三环附近某小区业主陈女士告诉记者:“有次等电梯回家,电梯门一打开,一只白色大型犬探出头来。狗主人看我惊慌的样子,也没给好脸色。 ”不少市民表示,让养犬人把自家狗拴好,注意卫生清理,多数养犬人会觉得是多管闲事。 “这些不文明行为说不得,说狗不行,说人就更不行了。 ”陈女士说。

养犬事故频发背后:监管政策常成“一纸空文”

记者在多个城市公安部门了解到,因不文明养犬引发的事故近年来频频发生。据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统计,从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因养犬产生的警情共2500多起,其中主要是扰民和狗咬伤人。事故频发背后,凸显一些政策在执行中权责不清,出台后很难起到效果。

厦门市思明区湖滨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刘俊智说,按照规定养犬必须登记,但却很难落实,底数很难摸清,大部分狗是“黑户”,强制免疫更无从谈起。社区工作人员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遇问题只能劝诫,无权处罚。

福州市鳌峰派出所副所长陈雨告诉记者:“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虽然各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施困难重重。一是法律规定笼统,没有实施细则,适用中还有很多困难;二是以公安办案为例,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取证环节难度很大,这样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缺乏约束力。 ”

据记者调查,不文明养犬行为难规范,也与多头执法、执法权限不清有关。负责防疫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具备日常监管及强制执行能力,负责文明养犬日常宣传工作的多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犬只随地排便清除由城管执法部门负责管理,警方一般只处理狗伤人事件。多个部门之间缺少相互配合,导致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创新监管方式:促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山东大学法治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冯威说,有规定难执行,造成不文明行为者和守法者之间的不公平。需要创新形式,让监管措施多样化,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仅靠单纯的号召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法治层面补齐治理短板。 ”安徽大学法学院理论法与行政法学系主任张娟认为,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要通过制定完善法规,规范宠物饲养登记制;对存在风险隐患或不按法规饲养宠物的,鼓励居民举报,严格行政执法;对狗伤人等情况,要对违法者施以惩戒。

冯威建议,除整合各部门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对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充分授权,管理养犬事务。对执法部门和协助执法部门配套相应考核和激励机制,让其“拧成一股绳”,成为城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社区民警在日常走访时,可将每户居民养犬信息如犬种、数量、外形等录入二维码地址中,既方便摸清养犬底数,同时一旦遇到涉犬纠纷甚至案件,还能为民警办案提供数据支持。”陈雨说。(记者 邵鲁文 陈诺 王成)

  • 上一篇:合肥:大货车逼停公交车 两司机对骂
  • 下一篇:【百姓故事】七旬老人捐献角膜遗爱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