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巡礼】开掘兴农“产业活水”

时间:2018-12-18

蒙城县把脱贫“摘帽”当作实施乡村振兴的起点,以特色产业带动就近就业,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蒙城,地处皖北腹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该县发起的板桥集战斗,历时2天,毙伤日伪军400余人,用落后武器击落敌机一架,取得了辉煌战果。

作为全省今年8月首批4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蒙城县把脱贫“摘帽”当作实施乡村振兴的起点,以特色产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挖掘增收致富源头活水,不断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截至目前,全县产业扶贫项目村均达11.65个、户均5.23个,实现了60个贫困村特色种养业全覆盖。该县以2018年拟脱贫户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贫困户产业就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达78.97%,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04%下降到2017年底的1.47%。

土地变基地 农民当工人

入冬的皖北,田野里一片萧瑟。近日,记者走进蒙城县小辛集乡的爱心扶贫产业基地――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却是满眼碧绿,田地里种植的蔬菜一眼望不到边。

“下午一位日本客户要来厂里参观,能谈下来,可望拿到10年的订单。 ”该公司董事长陈文芳说,公司目前流转土地6000余亩,全部种植订单式出口蔬菜。产品于2016年获得美国FDA认证,2018年通过欧盟BRC认证,主要出口日本、美国、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天冷下雪了,地里的菜全部收完,还要清洗、蒸煮、包装。 ”陈文芳介绍,通过产业入股分红、带动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精益诚食品年年带动贫困户增收。 “家不远,走路五分钟就到。 ”正在车间里干活的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贫困户郭西兰,现在是公司的雇工,每天进行蔬菜采摘和分拣,活不累,收入不少,一天有六七十元,还能照顾家,“比出门打工强! ”

2016年和2017年,公司与郭湖村和辛集社区2个贫困村签订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协议,分别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10万元。按照产业入股分红资金不低于60%比例用于贫困人口受益分红,为241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分红资金29.38万元,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贫困村如期出列。同时公司现流转土地6000亩,每年支付土地租金540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户45户、土地214亩,支付贫困户租金19.26万元。

在精益诚公司的带动下,小辛集乡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几年来,示范园内又培育出尚长河果业有限公司、天窑药业种植有限公司等几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贫困户1919户5731人脱贫。“全乡一半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在示范园龙头企业劳务就业、参股分红和流转土地等方式,顺利实现了脱贫,有些贫困户还学到种植技术,找到了致富门路。 ”小辛集乡相关负责人说。

立志能脱贫 干出好日子

在蚌埠学院读大三那年,三义镇彭集村李圩庄的李哲差点辍学。 “当时,这孩子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肯定是难到了极点。”近日,在李哲家庭农场门前,三义镇专职扶贫副书记王政正向记者介绍情况时,一辆奔驰车停到了门口,30岁的“羊倌”李哲走下车。

几人边看边聊,李哲看着满场肥羊,神采飞扬。“当时很难,父母认为,一个大学生在外奋斗是光荣的,回农村没出息。”李哲说,家里没啥收入,两个弟弟也在上学,他打算边回家养羊边完成学业。2012年,李哲养了几十头羊,当年竟赚到了读完大学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2013年又赚了近十万元之后,李哲建起了两栋羊舍。如今,在占地1400平方米的七栋羊舍里,李哲每年养殖出栏近3000头山羊,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

为养羊,李哲在学校与老家之间来回跑了两年,未毕业先创业,完成了学业也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两年时间里,通过“跨界学习与实践”,母羊为啥不发情、为啥流产、羔羊为何瘫软等畜牧业知识,被这位“理工男”掌握得清清楚楚。

腰包鼓起来的李哲,向贫困的乡亲们伸出援手。贫困户张秀芳在李哲家庭农场打工,在冷库里切羊肉卷包装,每天工资200元,半年收入两万元实现脱贫。李哲把24只能繁母羊赠送给12户贫困家庭,免费到农场配种,生下羊羔作为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至2018年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三义镇有67户贫困户直接通过李哲的帮助实现脱贫。

“不怕穷,就怕没想法。 ”双涧镇王湾村扶贫队长陈家义说,政策是牵引力,帮扶是助力,激发贫困群众自身谋发展的内生动力,才是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关键。在大户帮扶的同时,驻村扶贫干部们利用谈心谈话、集中培训、落实帮扶措施等时机,对贫困家庭开展精神帮扶,找明白人,算明白账,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家立足自我,自强自立,增强信心,靠双手干出好日子。

村内建车间 就业不离家

“出口印尼、巴西、欧美的雨衣,全是订单生产,销路没问题,只怕产量不足。 ”在双涧镇施湖村的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段飞阳说。

2018年,蒙城县探索精准就业扶贫项目建设路线,根植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态势,合理规划,确立了“政府重点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改建扩建为主,新建翻建为辅”的精准就业扶贫项目“政府+”建设模式。当年5月,在福建省做加工雨衣出口生意的段飞阳响应家乡号召,返乡创业。

“缝缝补补的活,村里妇女都会,一个月两三千的收入,我很满足。 ”45岁的贫困户谢小翠说,车间开到家门口,工作生活都方便。谢小翠有个残疾儿子,常年离不开人照顾,不能出远门打工,骑电动车不到5分钟就能到扶贫车间,这样的扶贫项目正适合她这样的贫困户就业。

“厂房是闲置厂房改建的,计件工资让就业时间和形式灵活多变,工人可以自由决定工作时间,甚至可以领原材料回家加工。 ”段飞阳告诉记者,原材料都是环保达标的新型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对身体无伤害,适合村民做工。 “目前施湖村就业扶贫车间有50名工人,一半左右都是贫困户,像这样的扶贫车间,我们在双涧镇已经设了3个。 ”段飞阳说,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9年底,需要开设更多的扶贫车间,才能满足公司的生产计划,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

年初至今,蒙城县按照“政府+”模式,筹建就业扶贫驿站8个、就业扶贫车间16个,目前建成已投入运营就业扶贫驿站11个、就业扶贫车间32个,开发岗位839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46人,占比53.2%;同时,通过“扶贫驿站――贫困劳动者面对面”专场招聘会,解决大批无法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在广大农村搭建起步行“20分钟就业圈”。

记者手记

“精准滴灌” 兴业致富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大多与落后的生产力相关。蒙城县能顺利“摘帽”,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熟悉、易学易会的产业,探索逐步实现农业兴盛、农民致富。

蒙城对贫困家庭,坚持从致贫原因上找对策,在致富项目上做文章,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精准滴灌”,做到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落实奖补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设置保洁员、光伏看管员、水塘看护员岗位,采取劳务补贴、以工代赈等形式,让贫困户靠劳动获取报酬;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扶贫驿站居家务工,组织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人员参与生产,多渠道实现就业,从而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葛新爱)

  • 上一篇:11月份安徽全省CPI涨幅回落 月度环比有所下跌
  • 下一篇:1-11月份全省安全生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