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大电网建设工程。
2008年合肥供电员工赴京奥运保电。
改革开放前的合肥供电局三八女子带电班。
几根为拉闸限电准备的蜡烛,半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回忆起旧时光,我们时常能记起一些和“电”有关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年,合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载城市基本功能的电力事业也在不断提升。从仅有8座变电站的地方电网,发展到拥有221座大型变电站、5604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组成的庞大输电网络,并一跃成为皖中电网枢纽,华东电网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从高空俯瞰江淮大地,一条条银白的高压输电线路纵横交错,一座座雄伟的铁塔和变电站点缀其中,颇为壮观。坚强可靠的现代电网,正在助力合肥城市发展,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曾经几根蜡烛也是合肥家庭的“标配”
对70后、80后合肥人来说,小时候的记忆,有18英寸彩电、滚筒洗衣机、双门冰箱,还有几根时常备在家里的蜡烛。
跳闸、限电偶尔发生,蜡烛使用的频率并不少,漆黑中摸索蜡烛点燃,便静静等待电力恢复供应。
上世纪70年代的合肥,仅有8座变电站,硬件、技术、管理上全面落后。没有“高科技”助力,靠的是巡视人员身背工具包,一步一步踏遍田间地头,走街串巷。没有家用电器,偶尔的限电拉闸对市民影响有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市民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高。“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空调还是个新鲜名词,还需要给它申请一个证,普通家庭才能用得上。”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营业及电费室副主任钟奇说。
在合肥人逐渐开始用上洗衣机、冰箱的上世纪80年代末,合肥还在依靠一批“老设备”维持电力供应。60年代投运的220千伏螺丝岗变电站,在当时都是非常重要的供电枢纽。由于设备和线路网络的缺失和老化,当时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拉闸限电时常发生。对于那时的合肥人来说,“别经常停电”只是一种愿望。
四十年合肥人均用电量增长了64倍
在钟奇这样一个“老电力人”眼中,改革开放40年,数字最能体现合肥电力的变化。
地区最大电力负荷由1978年的12.88万千瓦,增加至2018年的680万千瓦,翻了52倍多。1986年,合肥城乡居民用电量仅为0.86亿千瓦,人均用电量位居全安徽省第4,2017年已达54.77亿千瓦时,稳居全省首位,增长了近64倍。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合肥电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
“1985年11月20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华东地区第一条超高压500千伏淮沪线竣工。这也是整个华东电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工程。”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建设部主任程斌说,这也是合肥首次“结缘”全国性的高压输电网络,“该条线路虽然经过合肥,但并未在合肥落地,合肥仍旧处于该条500千伏的末端供电。”
直到1996年10月20日,合肥地区首座500千伏变电站――肥西变电站正式投运。合肥首次转变为500千伏高压接受端,电网枢纽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能够保证城市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需求。
“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当晚整个合肥城市的灯光特别辉煌。”作为当时工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之一,程斌回忆起当年仍旧十分激动。“直至今日,500千伏肥西变电站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经全面改造升级后,全面保障了合肥电网稳定度夏。”
架起“主动脉”从通道变为“接受端”
小区居民楼外墙上爬满黑色的电线,走在城市道路上,抬头可见密如蛛网的电线。
上世纪90年代,这是走在合肥街头巷尾时,很常见的一幕。
在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被列入了当时全国首批启动“两网”建设的39个重点城市之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合肥从长江路架空线路开始,逐步将城区电网线路改为地下电缆,一举改变了市区主干道线路密如蛛网的面貌。
总计5.21亿的投资,主要用于对高压线路进行改造,对市区配电网进行改造和建设。
随着合肥城市跨越式的发展,在2012年后,合肥电网进入了新的时期,大型项目建设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合肥供电公司抓住机遇,陆续兴建了3座500千伏的变电站。2016年起,该公司提前启动“十三五”合肥电网十大重点建设项目,这是合肥电网建设历史上规模最大、难点最多的一项系统工程,将全面完善地区电网结构,对未来合肥发展的支撑作用举足轻重。
2017年8月,合肥电网“十三五”十大工程规划头号重点建设项目――500千伏龙门变电站正式启动送电,这是合肥第四座500千伏变电站,标志着合肥500千伏主网架正式形成,迈入现代一流城市电网发展新阶段。220千伏文都-庐江线路等十大工程陆续投产,从根本上缓解合肥夏季用电紧张局面。
今年11月22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1100千伏通电,一举刷新世界纪录,实现我国电力事业的又一次飞跃。安徽省从以往±1100千伏特高压过境重要输送通道,首次转变为接受端。
“清洁电力从3000公里以外的远方而来,源源不断地支援我们,‘点亮’合肥电网,能参与项目感到特别自豪!”程斌说。
12月,昌吉――古泉特高压工程就将正式送电,该工程输送负荷约占目前全省总负荷的三分之一。对今后合肥市、安徽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以及电力建设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畅通“毛细血管”供电能力越来越可靠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体结构,电网是千枝万脉的血循环系统,社区入户线就是最纤细的毛细血管。
让电力供应不成难题,不仅需要搭建电网“主动脉”,也要疏通电网“毛细血管”。
近年来,特别是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使得城乡二元共同发展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造,将使得农网居民户均变压器容量由过去的不足1千伏安,提升至不低于2.5千伏安,大大地提升其供电可靠性与能力。
与此同时,合肥在省内率先完成配网抢修指挥中心建设,初步实现了抢修指挥层、现场作业层、支撑系统层的业务融合,新增4个抢修布点,形成“4+4+4+4”网格化抢修布局,平均抢修范围由31.7平方公里缩小至23.7平方公里,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0分钟。
截至2018年12月初,合肥地区共运行35千伏及以上大型变电站139个,35至220千伏输电线路4023千米,10-20千伏配网开闭所2495个,线路总长4325千米。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的供电网络,源源不断地将光明送去千家万户。
2018年,合肥电网最大负荷已达680万千瓦,预计全年供电量也将首次突破300亿千瓦时大关。“在用电负荷和供电量指标方面,合肥都将进入国内一流省会城市行列。”合肥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洪波自豪地说。
新扩建一批大电站助力合肥拥抱无限可能
“十三五”期间,合肥不断加速冲刺,GDP实现7213.45亿元,同比增长8.5%,彰显了在全国引起关注的“合肥速度”。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此期间,合肥电网建设投资总计113.3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88%,电网投资力度空前,为历史之最。
那么,在未来,合肥电网将会成为什么样?
到2020年,合肥电网将围绕合肥城市“四极两廊五带”的工业布局,合理构建合肥电网主网架,增强并优化城乡电网,全方位满足合肥城乡的供电能力和质量需求。计划新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80座,新增变电容量1696万千伏安,线路2234公里。
到2030年,预测合肥全社会用电量达550亿千瓦时,相当于葛洲坝2015年年发电量的三倍,全社会最大负荷1300万千瓦。
合肥将全力构建“1331”地区500千伏超高压主干外环网,为实现从特高压下受打下基础,满足合肥城市外扩供电的需求。通过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建设,城市电网的结构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电能替代等深入实施,现代化智能电网将有效控制碳排放、降低供电成本,为社会提供绿色、智能、可靠的电力供应。未来,合肥电网将助力城市发展,拥抱无限可能。(于巧妮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