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江淮小邑”变“创新之都” 合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时间:2018-12-18

鸟瞰合肥经开区长鑫12英寸晶圆存储器项目吴晓黎记者苏玲摄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合肥腾飞的40年,亦是合肥蝶变的40年。40年来,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技创新在合肥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今日,一场科技盛典拉开帷幕。在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一大批具有鲜明合肥“烙印”的科技创新成果将集中亮相,呈现40年来合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孕育:创新基因根植血脉

刚解放时,合肥还是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5万人的小县城。有人形象地说,当时的合肥,就是“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

如今,迅速崛起的合肥以“跨越式”发展速度备受瞩目。为何长期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且缺少先天优势的中部城市,却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

答案不言而喻:创新。

1970年,合肥接纳了自北京而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是这所大学,为合肥日后的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相继迁入,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这些为合肥城市发展的弯道超车埋下了伏笔。

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智能语音、芯屏器合……近年来,随着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合肥科技全方位突破,日益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成长:“江淮小邑”变“创新之都”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众多冠以“第一”的科技产品在合肥诞生。

1989年,合肥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应用方面转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相继在合肥诞生……

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

2004年11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0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013年9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家批复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12月,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打造“创新之都”正式列入日程表。

2018年6月,合肥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

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正在全面开展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建设。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昔日江淮小邑成长为如今的创新之都,成就了今日的华丽蜕变。

拔节:以科学中心构筑高端平台

重大的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

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三大科学装置全部设立在科学岛,这些造价不菲的“国之重器”对开拓研究领域、推动前沿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0年来,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先后建成并运行了三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中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就在今年11月,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继2017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又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指挥大厅,这里有合肥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可对全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生命线”72小时不间断监控。合肥市与清华成功“联姻”,构筑公共安全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在合肥大蜀山西麓,一幢象征探索未知的X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中科院、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自2012年7月开建以来,这一科技改革试验田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建立联合实验室49家、工程应用中心10家、孵化创新型企业206家,成为安徽省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

40年来,合肥着力搭建新型创新平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汇聚起来,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众多科技成果正转变成强大的科技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

在科学中心建设带动下,合肥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26.86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省四成以上。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5%,GDP较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首位。

成荫:要“聚才”更要“爱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哈佛八剑客”追梦合肥科学岛已成为人才回归、创新报国的时代佳话。合肥正不断激发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思路转变。

刘庆峰和他的科大讯飞创业团队,在厚植创新基因的合肥,正用AI让中国发声越来越响亮。科大讯飞的发展壮大,正是合肥不断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修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时指出,合肥是“养人”的地方,是创新的天地。

截至目前,合肥拥有高等院校60所、在校生60多万人,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9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全市共集聚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总数达10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蓄水育鱼,活水不断。

合肥,最珍贵的是“上下而求索”的信心与决心,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早在2009年便“悄悄”取消了政府的科技成果鉴定,以市场论英雄;科技人员可享受成果转化超七成收益。

为了让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2017年,合肥出台了“人才政策20条”,并且配套出台了实施办法。此外,设立市天使投资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肥创新创业,目前资金规模已达4.94亿元,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截至今年10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06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三年翻一番,达到26.8件。

如今的合肥,如同一个强磁场,吸引天下贤士纷至沓来。

收获:创新成果“花开不断”

40年波澜壮阔,40年成就非凡。

40年来,在未来潜力巨大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上,合肥诞生的学术成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三大科学任务,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已提升至42.9T,达到国际尖端水平;

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大讯飞与哈工大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机器阅读理解领域权威评测中登顶;

“中国声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去年实现产值超500亿元;

安徽省首个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合肥市首个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量产;

国内首条6代TFT-LCD面板生产线、首条8.5代OLED试验线、全球首条10.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建成;

……

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高地”奏响活力迸发的精彩乐章。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2017年以来产值平均增速近20%,同时取消和下放了72%的行政审批事项,创新和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一个个成果汇聚于此,一段段经历催人奋进。这蕴含其中的一系列创新和探索,可以启迪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合肥以科技创新为开路先锋,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合肥,正以一匹黑马的姿态,蹄疾步稳,奋勇前行。

(记者 李想)

【专题】安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

  • 上一篇:肥东县马湖乡:民生工程困难人员救助补贴发放到位
  • 下一篇:安徽明天将迎新一轮降水 平均气温或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