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五大发展进行时】合肥都市圈的协同创新之路

时间:2018-12-25

冬日,从合肥向西70公里,20分钟高铁到六安。“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连绵的斑斓山色,尽显皋城英姿。漫步九墩塘畔,肃立烈士陵园,先辈的伟绩正激荡今日老区的蝶变。

推动两地合作向纵深、良性发展,努力开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在刚刚举行的合肥都市圈产业合作暨六安市(合肥)投资环境说明会上,六安现场获得江汽集团等5.8亿元投资。

怀揣喜悦,北上淮南,东向滁州,南下马鞍山,再沿江折向芜湖,落脚桐城。一路走来,车流、人流、物流,川流不息;工厂、学校、乡村,处处生机。

自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省会经济圈,到2016年省十二届人代会提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再到被确定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已拥有“七子”的合肥都市圈,以全省四成左右的国土和人口,创造了目前全省近六成的经济总量。

从“高原”到“高峰”――

以“科学中心”引领“创新高地”

创新共荣,须龙头引领。

冬日的科学岛,暖阳高照,落叶如金。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平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项目实验室,郑金星正带领团队研制我国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 “此次调试成功的高旋转精度旋转机架,是实现精确控制超导质子治疗系统束流从不同角度照射至病灶的关键技术。 ”郑金星说,质子放疗最大的优点是副作用极小、精度高。

郑金星团队的使命,关联着一个特殊的日子――2017年1月10日。这一天,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须全域联动。 ”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说,科学中心意味着合肥都市圈迎来加速发展新机遇。

小康路上,谁都不能掉队!2006年10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随后,省会经济圈不断扩容升级。 “要发挥合肥龙头引领作用。 ”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说,从“省会经济圈”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合肥都市圈”,合肥责任重大。

圈内“七子”,昔日为邻,今日定要比肩。被寄予厚望的合肥,须冲刺“创新高地”,实现从“高原”到“高峰”蝶变,释放科学中心的引领“魔力”。

在中科大东区理化大楼,潘建伟团队正沉浸于一台台实验装备中。几度春秋,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全球最长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科技上的“皇冠”,惊艳世界。

“打造创新高地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 ”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程千宜说,从上世纪70年代中科大南迁,到如今中科院、中科大、清华、北大、北航、合工大、安大等院校及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在肥扎堆,合肥加速攀高。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目前,合肥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两院院士108人,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73.3万人。

获批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一年多来,密集的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正在开花结果。目前,合肥已成为京沪以外重大基础设施最集中的地方。

随着“创新高地”长高,合肥“高峰”涌现,全省首位度继续攀升,综合实力跻身省会十强,圈内带动力加速提升。

从“树木”到“森林”――

以“七子同创”催开“满园春色”

创新共荣,须协同创新。

11月28日,记者走进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来自合肥海尔、美菱及滁州扬子等公司的技术人员,正与技术专家研究冰箱、空调变频控制器匹配试验方案。分院常务副总裁张涛介绍,该院与合肥工业大学等合作,建成了智能家居展示体验评测中心等高端平台,为圈内乃至全省家电业智能化升级发挥着积极作用。

协同创新,意味着抱团发展,催生“树木”长成“森林”。

作为圈内重要“一子”,江城芜湖加速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这款飞机前不久成功首飞并参加了珠海航展,填补国内空白。 ”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总经理洪雨宁与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架轻型飞机进行测试。眼下,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齐头并进。作为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芜湖已形成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仙李白的“两岸青山”,见证着芜湖与马鞍山的“地理联姻”。如今,“同饮一江水”的这两颗皖江“明珠”,作为都市圈“兄弟”,加速抱团共荣。近些年,马鞍山与芜湖比翼齐飞,从“制造”迈向“智造”,由“一钢独大”向多元发展跨越。八方逢源,让“江南一枝花”愈加艳丽。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走进淮南安徽冠东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陈东海正带领员工进行一项名为“微纳米气泡发生机”的产品专利信息分析。 “都市圈的东风,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陈东海感慨。早在2011年,淮南就提出“云海战略”,海纳百川,借力发展。

抱团,也要“扶幼”。在县级桐城市,从村办小作坊一路走来的安徽鸿润集团,竟以一根根“鸿毛”成就了“重量级”的“神话”――抽检合格率始终100%。多方合力,帮其成就了行业“翘楚”。放眼未来,总裁夏吉国期待借“肥”、靠“强”续写新传奇。

随着“七子同创”深入,淮南被列入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马鞍山、芜湖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跻身家电产业基地……目前,圈内成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3000家,占全省六成以上。

从“树木”到“森林”的蝶变中,都市圈催开“满园春色”。

从“相加”到“相融”――

以“深度合作”完善“创新生态”

创新共荣,须深度合作。

“这是专送合肥的! ”在桐城市龙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连栋薄膜温室基地,工人正在将露天菜装车。自2013年融入合肥都市圈,桐城蔬菜产业搭上了合作共建的快车。

“合建蔬菜基地,只是合作的一部分。 ”合肥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主任韩晶介绍,合肥已与圈内9个县(市)共建蔬菜基地。为完善圈内创新发展生态,在去年第八次党政领导会商会议上,“七兄弟”一口气签署交通、工业、农业、科技、商贸、旅游、环境保护、人才等八个方面的框架合作协议。

一年多来,巢马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合肥首条市际公交线路顺利开通,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建设方案初步形成,合肥都市圈云服务探索建设,都市圈十条旅游精品线路出炉……合作硕果累累。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深度合作,既要务虚,更须务实。

十二年来,圈内城市逐步完善多级沟通合作机制:党政领导定期会商和互访机制、常务副市长协调会机制、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民间交流机制。 “七兄弟”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保、旅游资源、科教资源、干部人才等多方面精诚合作。目前,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专项规划在内的合肥都市圈“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指导合作实践。

“允许公积金异地提取,少了创业后顾之忧! ”两年前,刚大学毕业的张伟利用父亲在滁州的公积金圆了合肥住房梦。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合肥开始与圈内成员实现异地提取公积金、异地认证养老金、转接社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下一步,都市圈将以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推进一体化为主题,以区域合作为路径。 ”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许伟说,随着“相加”向“相融”加速,合作共识不断深化,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7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28亿元,占全省比重约58%。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4亿元,占全省57%。

“合肥市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其他市要各扬所长。 ”11月4日,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合肥都市圈建设专题会,强调要将合肥都市圈打造成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站在合肥高新区中科大先研院“未来中心”,象征开启人类智慧的“X”形建筑,如同连接圈内“七子”之桥,引领合肥都市圈“风鹏正举”。(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孙玉宝 沈宫石)

・记者手记・

“抱团发展”是一招“高棋”

从省城到乡村,从老区到沿江,从城内到城外,踏访合肥都市圈,各地涌动的生机,如同冬日连绵的染色层林,燎原了江淮大地创新奋进的激情。谈创新,话发展,论合作,记者切身感受到了古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智慧魅力。自省委提出经济圈建设,到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生动的发展实践已证明“抱团发展”的优势。

抱团发展,不仅是合肥都市圈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安徽率先崛起的需要。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所以,经济上规模,发展上台阶,需要合力与合作。建设合肥都市圈,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抱团共荣,最终引领全省发展和崛起。此乃“大棋”,更是“高棋”。

实现抱团发展,合肥尤要借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契机,加速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迈向创新高地,以自身的壮大支持和引领圈内成员发展。无疑,这需要合肥都市圈加速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成员间进一步提高协作广度与深度,快速打通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不断优化发展生态,在由“相加”到“相融”中,抱团共荣,助力安徽奋进。

  • 上一篇:连续赶超太原、济南等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 下一篇:合肥将建“林长制”重点项目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