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改革开放40年,从“江淮小邑”蝶变为“大湖名城”,合肥惊艳了世界。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领跑全省,2号线运营实现换乘,轨道交通在合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缩影。轨道交通的发展成果,凝聚在无数轨道交通建设者的汗水里,浓缩在不断扩张的线路里程中,洋溢在上上下下乘客的笑脸上。
关键词
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要速度也要技术创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合肥市委市政府就已开始考虑建设地铁。2000年以后,这个设想慢慢明晰。2007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上马轨道交通。最初考虑的是建设轻轨。随着设计过程的碰撞,合肥市委市政府对轨道交通的理解越来越深入。2008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建设轨道交通。2009年6月1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公司(以下简称合肥轨道公司)注册成立。
2010年10月,包含1号线和2号线的第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2012年6月1日,大东门片区开始封闭施工,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胜利路畅通工程也同步实施。2016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在这一天开通运营,结束了全省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2017年12月26日,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与1号线在大东门站实现换乘。轨道交通在这座城市搭建起了一个“十”字构架的时光隧道。目前,3、4、5号线及1号线三期工程同步在建,根据计划安排,2019年底,3号线将投入运营,2021年,4、5号线也将全面建成开通,1号线三期也有望同步投运。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质、提速、提品、提效”要求,为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乘车体验,合肥轨道公司在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之路。计划在4、5号线采用一批“四新”技术,包括空气净化器及智慧卫生间、太赫兹人体安检仪、乘客求助及告警子系统、边门人脸识别系统等,为合肥市后续线路乃至轨道交通行业积累相关经验、数据,促进科技发展。
助力合肥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合肥轨道公司不断强化过程管理、过程验收,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目标,打造“百年工程”。
作为参建者中的一员,来自合肥轨道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门的工程师柳富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轨道交通“百年工程”是如何“建”成的。从业四年多,他每天工作中的一个惯例是徒步沿着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来回巡查。每逢汛期或者极端恶劣天气,基本泡在施工现场,不放过施工现场任何一个角落,排查各类安全隐患,连续走上20多公里,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而这只是合肥轨道交通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内容的一个缩影。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鉴于轨道交通在建工程施工现场数量较多,在狠抓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合肥轨道公司将轨道交通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常态化机制,重点把控在建轨道工程项目文明施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合肥轨道公司与87家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对工程建设涉及扬尘施工的标段,采取多种管控措施,确保施工现场实现规范封闭围挡、易扬尘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路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车辆密闭运输等“六个百分百”目标,助力合肥市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关键词
运营服务
单日客流量创新高突破61万乘次
在数学中,“1+1”是等于2的,但是在生活中,有些时候“1+1”产生了大于2的效果。在合肥,已开通的1、2号线就是如此。2号线运营之后,合肥轨道交通线网的客流量就一直居高不下。今年1月1日,2号线迎来开通后的首个元旦小长假,当天线网客运量达到了57.0995万乘次。9月30日,线网客运量60.1123万乘次。10月1日,线网客流再创新高,达到了惊人的61.1025万乘次。
“五心”服务理念“深植”每位员工心中
客流大幅增长的同时,合肥轨道交通始终紧抓运营服务质量不放松,致力于打造“热心、细心、诚心、耐心、虚心”五心服务,温暖每一位乘客的旅程,为大家带来“安全、准点、舒适、快捷”的出行体验,铸就城市服务新标杆。如今,“五心”服务理念已深刻“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今年11月4日,一名来自上海的65岁老人晕倒,明光路站值班站长夏昕立即携带医药箱前往现场查看,之后车站工作人员又帮老人凑齐路费,将他送上了回家的列车。在合肥轨道交通,这样的暖心时刻一幕接着一幕。
据粗略统计,仅2018年以来,合肥轨道交通就收到乘客表扬信2000余件,锦旗11面。今年11月中旬,为保障残疾人士安全、便捷出行,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1、2号线各车站还全面启用了无障碍坡道板,方便乘坐轮椅残障人士安全上下地铁列车,受到广泛好评。
关键词
地铁文化
“组合拳”让轨道交通成文化传播新阵地
“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专列、“雷锋号”专列、“廉政文化”专列、“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专列、“消防”专列、“十九大精神”学习专列、“兰台号”档案专列、“开往青春的地铁”专列……在蜿蜒深邃的城市地下空间里,飞驰的列车已然是流动的文化传播风景线。
如果说主题专列是流动的文化传播载体,主题车站则是独特的地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1、2号线共有七个主题文化车站。1号线廉政文化主题车站――包公园站,通过故事浮雕、人物脸谱等,生动展示了合肥作为一代名臣包公故里,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的独特文化底蕴。2号线主题车站数量则更多,共设置六座,并根据站点周边区域特征及历史文化确立了不同的文化主题。
“站长接待日”“寻找‘最美’乘客”“排队候车主题宣传日”“‘啄木鸟’行动”……合肥轨道公司推出的多项主题文化活动,与主题专列、特色站点一起,形成“组合拳”,让合肥轨道交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能量文化传播的新阵地,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添砖加瓦。此外,2017年底,合肥轨道公司还在2号线安农大站创新推出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共享书屋,为推进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
资源开发
轨道交通储值票累计发售近36万张
除了使用现金、微信、支付宝在自助购票机上买票或刷合肥通,如今,在合肥乘坐轨道交通有很多选择。其中,单程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票种;储值票可反复充值使用,充值时享8折优惠。如今,更有价格优势的储值票使用率越来越高。
随着2号线开通运营,为进一步满足乘客换乘及中远距离乘坐需求,合肥轨道交通还推出计次票卡,票卡共分为10次、20次、30次、50次、60次五种,单次票价为3元,不受乘坐里程限制。截至2018年11月,单程票累计发售7202.14万张、储值票累计发售35.85万张、计次票累计发售12.59万张。
今年上半年,合肥轨道公司还联合南京熊猫、安徽移动,在全国首创共同研发出“刷手机就可过闸进站坐地铁”的全新技术――“一号通”。该技术已在2号线安农大站和三孝口站试验成功,有望在1、2号线全线进行推广使用。入站方式的多样化,给乘客带来了更多便利。
新交通大厦将成又一城市新地标
轨道交通在合肥运营的近两年来,商业资源开发工作也在不断深入。目前,1号线平台已上线近百家全国品牌广告,品牌类型及领域不断丰富,已成熟开发了金融、地产、汽车、保险、通讯、快消、教育、家装等20个行业,完善了1号线广告客户的行业结构。随着其他线路的陆续投运,未来地铁广告产业规模、产值将迅速提升,拥有合肥广告市场支配性地位。
谈及资源开发,就不得不提位于1号线大东门站地面的合肥新交通大厦。目前大厦的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外幕墙施工,建成后将成为又一城市新地标。此外,该项目即将面向社会公开招商。
关键词
未来规划
市民家门口的地铁站点将越来越多
根据最新规划,合肥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共规划15条线路,总长度578.9公里(含S1),其中有5条主干线(1、2、3、4、5号线),有3条中心城快线(6、8、9号线),有4条加密线(7、10、11、12号线),有3条中低运量线(13、14、15号线)。如今,《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8-2023)》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最终批复。方案由2号线、3号线、4号线3条延长线和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3条主线组成,总长149.11公里。这些线路将与1~5号线一起,形成合肥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缓解主城区成熟客流走廊交通压力,引导城市向外拓展。
据预测,到2023年,合肥轨道交通建设里程将超过200公里,日均客流量约287.8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比重约56.3%,城市轨道网络客流强度达到0.89万人次/(公里・日)。
下一步,合肥轨道公司将继续秉承“融汇城市记忆、连通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竭力为广大市民乘客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环保的现代城市出行体验。
(晨报首席记者方佳伟通讯员檀勇李丽媛/文晨报记者李福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