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据合肥晚报报道,这是一场“创新盛宴”,1547件代表着安徽科技创新顶级水平的展品集中亮相,为观众带来“精彩、震撼、难忘”的深刻记忆。
12月18日至12月27日,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合肥举行,极具科技感与未来感的众多展品,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的科技创新成果。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回顾本次展会的精彩亮点。
展会落幕,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止。
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合肥将在科技创新上继续突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十大各自展区亮点纷呈
展览安排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总面积2.3万平方米,共分序厅、原始创新展区、知识创新展区、技术创新展区、产业创新展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展区、军民融合展区、创新人才展区、未来展望展区和协同产业展区十大展区。
按照党的十九大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以“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径展开,同时展示人才战略、军民融合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成果,以未来展望厅作为美好安徽的憧憬,既呈现过去和现在,也展现未来。
●1547件1547件展品展示安徽创新力
此次展会面向全省征集展品,申报单位共1230家,申报各类展品3362件,经初审、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确定参展单位704家,参展展品1547件,这些展品中属国际国内首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和重大专项的展品986项。
本次展会以实物为主,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在产业创新上具有前端引领作用的产品,充分体现安徽创新、安徽创造和安徽品牌的特色和竞争力。
●第一众多“世界第一”集中亮相
在本次展会上,由安徽首创的众多“世界第一”展品集中亮相,带给参观者震撼感。
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移动式C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模型)、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模型)、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在此次展览上,观众有机会近距离一睹这些安徽首创的“真容”。
●正确率100%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5000多例
作为全球唯一骨全科机器人,由安徽天智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灵活亮相。“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省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
这款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不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今年还作为国产医疗设备高端制造的代表,在首届进博会上展出。目前,全国40多家医疗机构装备了该产品,完成手术5000多例,正确率达100%,因临床效果显著,深受患者医生好评。
●一分钟测出老年痴呆患病风险
国内首套双模态眼底相机智能筛查系统亮相科技成果展,与它“对视”一分钟可以提前测出你有没有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合肥奥比斯科技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系统对刚刚采集的眼底血氧饱和度图像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判断用户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走进了合肥市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它还可以推广到基层医院使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路径。
●100万帧/秒带你看清火箭尾焰
人肉眼可分辨的最高影像帧率是24帧,也就是人可以看清每秒呈现24张图片的影像。本次科技展军民融合展区,一台名为“千眼狼”的高速摄像机,每秒可拍摄100万张图片。
合肥富煌君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强介绍,“千眼狼”高速摄像机X系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以捕捉到更多肉眼以及普通高速摄像机无法观察到的信息。如精确捕捉到核弹爆炸瞬间冲击波的状态、子弹射击瞬间的运行轨迹、导弹发射轨迹以及火箭升空瞬间的尾焰信息等,该摄像机还可应用于工业以及军工领域。
●0.8毫米骨科机器人让手术定位精准
过去,医生在进行传统的骨科螺钉内固定手术时,患者的创口较大,出血量也较多,螺钉偏移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展会现场,一款由安徽天智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手术定位精度能达到0.8毫米,能帮助医生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能减少手术出血及患者损伤。
●5分钟加氢5分钟续航300公里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区,展示了安徽安凯汽车制造的8.5米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作为城市公交车,这一客车使用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其排放物是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相对传统车辆,使用时几乎没有噪音。值得一提的是,其续航里程也非常可观。加氢过程5分钟内即可完成,可以实现3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1亿度“人造太阳”揭开神秘面纱
科学岛“人造太阳”是科学界的“网红”,它长什么样子?在展区里,“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模型亮相。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8年,EAST装置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标志着我国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
●3000米“安徽造”特深孔创造传奇
在创新人才展区,一件“深孔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高效长寿命金刚石钻头”引人注目,其发明者就是来自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的朱恒银。
早在2008年,朱恒银领衔开展了“深部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项目攻关,历经10余年,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目前,该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深部地质找矿、科学钻探、地下新型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朱恒银领衔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先后获国家专利14项。
●420公里时速安徽造动车轮跑出“中国速度”
马钢作为国内最早的铁路车轮制造基地,在多项国家、安徽省科技项目支持下,联合多家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建成了高速车轮制造体系、检测体系及质保体系,高速车轮制造技术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垄断。
2015年D2车轮装配于中国标准动车组,顺利通过60万公里装车运用,其间经受住世界高铁史上首次420公里时速交会试验。截至目前,该批车轮在“复兴号”上已安全运用超120万公里。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蒋瑜香/文高勇/图
【创新者说】
――“合肥经济的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不仅市里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高新区以基金投入的方式给予3000万的支持。”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新说,现在合肥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这让科研从业人员愿意从实验室走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大年说,改革开放开启了美菱的全新发展之路,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敢于创新,加大研发,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名“90后”年轻的技术人员,马钢轮轴事业部技术人员毛亚男说自己“赶上了创新创业的好时候”。“现在不论是国家,还是省市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在我们单位也鼓励和支持年轻技术人员进行创新。”毛亚男说,她觉得很自豪能参与我国高铁事业的建设,用“安徽造”车轮跑出“中国速度”。
【观众称赞】
――“看到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模型)、打印机、洗衣机,感到特别兴奋。这些都产自于70年代,反映出合肥市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搭乘了科技的东风,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科技发展的基因。”有参观者一边参观一边发出连连感慨。
――“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咱们合肥的‘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科技突破,这次终于亲眼见到了它的模型,工作人员也很通俗地给我们讲它的运行过程以及未来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大科学装置展示区域,许多市民表示对这些设备是“百闻不如一见”。
――“以前听说VR技术很先进,会让人感觉很真实,我还不相信。刚刚一戴上眼镜,就真的感觉到了从高空滑下来的感觉,没忍住还不小心叫了出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展区,许多市民在这里体验VR滑草、VR摩托车等VR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