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老匠人40多年造船上百艘 如今却陷入深深的担忧

时间:2017-04-30

台海网4月30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随着岁月的更迭,木船逐渐驶出人们的视线,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而在惠安净峰镇惠女湾畔,一位老人长年累月在自己的小作坊,坚持利用传统技艺制作古福船船模。一艘艘小小的老木船,承载着老人对传统技艺和往日盛景的寄托,再次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昨日,记者前往惠安县净峰镇惠女湾一带采访时,偶遇了这位坚守传统技艺制作古船模的王炳辉。

坚守 40多年造船上百艘

在惠女湾畔的墩南村后型,斑驳脱落的墙体,长满青苔的泥土缝隙,一座全部由石头筑成的老房子,就矗立在海边。在距其10多米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老房子里,铁件击打木头发出的声音,吸引了偶然路过的记者一行。

60岁的王炳辉正专注地雕琢着它的古船,忽然见到记者等“不速之客”,他并没有特别诧异。“前几天,两个美国来的专家来海边,不经意地逛进我的小作坊。”他说,两人想跟他的船模合影拍照,被他婉拒了。老人没有想到什么推广宣传之说,他认为,“这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外泄。”

他说,自己的祖上从什么时候造船,已经无从知晓。不过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是附近有名的造船工,他从10来岁就跟着年长他多岁的大哥学造船。“早时候,学徒工就要3年。”他说,3年只能学到皮毛,即便眼色尖脑瓜子灵,要弄懂所有的船构造和造船工序,没有五到七年都难。

到20岁出头时,他就到诏安、云霄、同安等地,受雇为人造船。“造了一辈子的木船,船就是我的生活。”40多年来,经王炳辉之手的船只,大的木船二三十米,小的四五米长都有,“大的小的造了上百艘吧。”

制作 选料程序都很讲究

2010年左右,各地全面禁止木船出海作业。王炳辉结束了外地造船的生涯,回到了老家。他将这座原本属于“渔业社”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作坊。除了零星接一些做桌椅家具的活,老人更愿意造船。在他看来,造船才是他的本分。

老房子外面,堆积着几百块大小不一的木头,都有些年头了,是王炳辉到处购买或者从旧船上搜罗来的。“那些旧木头经年之下,已经固定成型。”他说,造船选料很关键,选木头注重耐用结实,还要考虑以后会不会热胀冷缩。

“我造的木船,沉木最少占三分之一。”虽然他用的都是杂木,但要在水里浸泡很久,再长时间风干,然后从木头上的海虫蚀食和颜色纹理判断这块木头的好坏。

老房子里,一艘已经制作好的木船模摆放在残旧的桌子上。这艘长1.5米、宽50厘米、高1.3米的木船,古色古香,除了主构架,其他零件多数可以拆卸。“这种木船比例缩小了,但是放到水里,一样可以航行,不会漏水,用上几年几十年没有问题。”老人自豪地说。

“我们这一带造的船,统称为福船。”老人介绍道,福船的一个特点是底下甲板宽,吃水深,重心低抗风力强,非常适应外海航行。

一辈子造船,老人也将船的构件置于脑袋中。用沉木做船底龙骨,再依次往上做“一路”、“二路”、“三路”,到“上稳”后,做波型大排、甲板等构件。而小的构件,更是繁多。盖竹、帆车、帆绳架、锭车、船舱、船舵、大车、桅杆等等,都是按照真船缩小比例制作而成的。为了保持密封性,一些零件连接之处,还要用桐油灰、树脂等缝粘。

因为工序繁多,他又不愿减少材料或者程序而“将就”,因此,一般做完一艘船模都要耗时一两个月。

心愿 整理传承造船技术

和其他的传统技艺一样,传统造船技艺也少有人学习了。王炳辉说,以前他们村就有很多人会这门技艺,但到现在,整个净峰和周边的小岞,能制作一艘完整木船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这种手艺,枯燥辛苦,又不像工厂上的流水线可以大批量制作,挣的钱不多,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人说,他文化有限,不然倒是想将造船的方法整理出来,作为乡土的东西,让有兴趣的后来人尝试学习传承。

如今,让老人觉得惋惜的是,从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起航的福船,已经愈发稀少了。“我们现在说的郑和下西洋的船,比现在我们能造的木船还要庞大,有的甚至几十米、上百米长,5个甲板之多。”谈到古船,不善言辞的老人,有些激动。也因此,老人很想制作更多的船模,留住那份记忆。

  • 上一篇:泉州:城市低收入家庭5月起可申请公积金贷款贴
  • 下一篇:今明两天仍是出行高峰 司机上高速务必减速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