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新华社报道:刺桐花开百家香 走进“海丝”起点 看多元宗教

时间:2017-05-15

台海网5月14日讯 据新华社福建报道夜晚的泉州老街飘来阵阵樟木香,一座十平米见方的小店里,詹顺章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一座木雕关公上色描边。这位做了30多年油彩神像的老匠人说,在泉州人眼里,关公既是道教的“协天大帝”,还是佛教的“伽蓝菩萨”。

  詹顺章笔下的关公金甲耀目、绿袍生风,座下一把虎皮椅、手持春秋左氏传,不怒自威。“同一座神像,不同信仰的信众会分别拿到佛寺、道观去‘过炉’请神,然后摆在家中每日祭拜供奉。”詹顺章说着,手里的画笔却没有停下。

  “西藏阁詹家”在泉州制作神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泉州“西佛”“西明”“西藏”三家老字号之一。除了关公、妈祖、观音这些比较常见的神像外,詹顺章的货柜上还摆着池王爷、保生大帝等一些只有在泉州附近才供奉的地方神祇。泉州的各路宗教香火不绝,詹家的手艺也代代传承。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的蕃商往来不绝。“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世界各地的货商云集于此,天下万方的宗教也在这里荟萃:佛教的开元寺、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清净寺、基督教的泉南堂……

  建于北宋时期的清净寺又称“麒麟寺”,与广州狮子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并称中国四大伊斯兰古寺。走近清净寺大门,辉绿岩构筑的砖墙厚重肃穆,两簇“中国风”的祥云托着一行绿底金字的阿拉伯文。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每次来做礼拜的人很少。”在清净寺工作了23年的张连珠说,“如今每到主麻日,礼拜堂里就会有200多人挤在一起,到了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我们更是忙不过来。”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弟子曾在唐初来到中国传教,死后葬于泉州灵山。张连珠说,很多中国西北地区和国外的穆斯林民众也会来到泉州朝圣,阿曼苏丹还在2007年出资修建了新的礼拜堂。

  张连珠讲话带着浓重的闽南腔,祖上却是旅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宋末元初,司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就居住在清净寺附近,寺门口的涂门街也曾因蒲氏阿拉伯后裔聚居而被称为“半蒲街”。

  泉州的天主教堂藏在花巷街一个僻静的角落里,神甫林勇泉介绍,教堂经常会有来自韩国、印度、菲律宾的教友参加活动。“在泉州,几个宗教团体每逢各自的节日活动还会互相邀请参加。”

  东方既白之时,被誉为“闽南甲刹”的承天寺院内榕须影斜、佛塔微明,大雄宝殿里传来一阵诵经声。在住持的带领下,一百多名僧侣和信众早课礼佛,每天都要从早上五点持续到六点半。一条短短的街巷之外,元妙观也传来道士们早课的过经声。信众们赶在这个时候来到殿前,或献上贡品合十叩首,或投牌掣签问天买卦。阡陌交通,经诵相闻,佛道两家各不相妨。

  来泉州经商18年的伊拉克商人哈齐姆说:“我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信仰的差异而对你区别看待。”

  刺桐花开百家香。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商贸往来,也带来了思想碰撞。正如《重修清净寺碑记》所言,“儒道如日中天,释道如月照地,余谓净教亦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续写新篇的今天,这种包容氛围继续延续下来,记录着一个宗教多元共存的泉州,也展现着一个开放进取的时代。

  • 上一篇:晋江创村支书人才认定机制 村支书也能评“职称”
  • 下一篇:晋江一男子闹跳楼 薪水要到人却被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