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8日讯 据三明文旅整理发布 鼠年春节将至记忆里的年味儿,是醒狮舞龙、敲锣打鼓的热闹喧嚣?是灯笼高挂、剪纸贴墙的红红火火?咱三明!各地民俗文化闹新春让春节“年味儿十足”!
泰宁上青桥灯
泰宁上青乡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流传于上青乡的桥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余年。
上青桥灯是用很多张长板凳连接而成的龙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一节一节的长条板凳,每张板凳的凳面上安有4个圆桶形灯笼,每个灯笼插一至二根蜡烛。板凳长约1.5米,宽0.2米,两头各凿一个方洞,用安有托板的木棍前后拴连,既能节节相连,每节又可灵活转动。桥灯由每家出一张板凳,暗喻人丁兴旺之意。
泰宁大源傩舞
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是大源傩舞的固定节庆。其中正月有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五月二十五有春播后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而十月十五则为庆丰收之意。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大源傩舞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驱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
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于每年元宵节期间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大田板凳龙——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田铭溪打黑狮
每年的正月初九,大田县广平镇铭溪村的村民们便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涌向铭溪石拱桥两侧。这是村里一年一度的民俗表演——狮子探水举行的日子。一大早,桥上、田野中、附近房屋的屋顶上都会站满观看的人群。在大田多地,年节其间都会有这种“打黑狮”习俗。
打黑狮是一种将傩面舞与南狮表演相混合的民俗活动,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狮身,整个表演过程由进村、探桥、享祭、进庙、打斗、降服等过程组成。传统南狮表演也有探桥这个表演环节,但都是以一把长凳为道具,以长凳为桥,凳下空地为河溪。而铭溪的“狮子探水”则是实景演出,黑狮扮演者要在一座高约10余米的石拱桥中央由绳索缚住探身下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表演相比其它地方相对紧张刺激。
大田屏山赛猪会
正月赛猪会流行于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赛猪活动是该村苏姓村民的祭祖活动之一。苏姓人家的祖先是宋末抗元英雄苏十万,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清乾隆丙辰年间也就是公元1763年建造了万应庙,每年的农历十四,是苏十万的诞辰日,于是每年的农历十四内洋村的苏姓就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延续至今。
尤溪梅仙迎板凳龙
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称为板凳龙,是纯手工制作的。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
尤溪桂峰竹蛇灯
桂峰村花灯始于清初的康熙年间,(约1663年),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迎龙灯”是当地特殊的民俗活动,各地都以肩扛式舞龙,而桂峰则以手提式舞龙称著。每一家都会用一条板凳,做一个灯,外面用纸糊着,像灯笼似的,在上面写着他们对于来年的希望。由于桂峰地形复杂,房屋密度较高,村中小道崎岖,这样龙舞起来时而看到龙头,时而只见龙身,时而可见龙尾,整条龙似在云雾中穿行,象在海浪中翻腾,观众在观景台和横头墩上甚是好看。
沙县际硋村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沙县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此民俗也许是源于先民对火的一种崇拜。
沙县夏茂鱼灯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
宁化闹春田
打泥仗闹春田是宁化石壁客家人在春节期间,各祠堂中结合抬菩萨游春活动时同时开展的迎新春祈丰年的民俗活动。据相传,宁化客家先民在南迁时把“五谷神”也带来南方,建庙永远祭祀,每年都要举办一场庙会。
有一年庙会,由于天降大雨,田间小路湿滑,抬“五谷神”游行的人,不慎滑倒在路边的水田里,引起人们的不满,于是捧起泥巴摔向哪些抬“五谷神”的人,引发了一场泥水大战。说来也怪这一年其它地方洪涝旱情不断,虫害肆虐,颗粒无收,而这一带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以后,大家都认为“五谷神”培育了五谷而五谷生长离不开泥水。闹春田是保佑来年大丰收,因此打泥巴仗的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宁化夏坊古游傩
宁化夏坊“游傩”是宁化客家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由福建省宁化县申报并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傩舞,又称“大傩”、“跳傩”,乡间也叫“乡人傩”,通常被认为是古代一种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祀仪式。安乐乡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一次巡游的古“游傩”庙会。正月十三日凌晨一点开始,“七圣庙”就持续放铳,燃放鞭炮。
三元松阳迎火把
三元“竹桥龙”又称:“烛桥龙”、“竹桥灯”,属于“板凳龙”的一种。之所以在这条龙的前面冠以“火把”两个字,是因为这里的“火把”与众不同。
三元区中村乡松阳村春节期间的一种民间传统游艺活动,有一条“没有龙头”的“火把竹桥龙”。这条龙别具一格,它不像一般的龙扛在人们的肩上,而是提在人们的手中,并且是一手提龙、一手挟着一根三米多长、用竹篾和松明捆扎起来的一个大火把(火把上扎有三四道红纸条,寓意吉祥),行进在高山峻岭中。
将乐跑马菩萨
跑马将军,俗称“跑马菩萨”,是唐末宋初由南迁汉人从河南带入将乐的一种民间祭祀习俗,主要目的是祭祀唐朝爱国将领张巡。
跑马将军祭祀庙会在每年初八举行,有一整套相关器具和队伍,祭祀习俗保留了中原文化主要风格,同时也融入了本土文化色彩,寄托了村民对爱国将领张巡的一片仰慕之情。张巡木雕像置于马背,人与马来回奔跑,也是一种民间体育运动表现形式,跑马过程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清流里田庙会鞭炮阵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豫章公庙传统庙会正日。元宵节这一天,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赖坊镇赖安村、赖武村将举办客家簪花上寿节游龙、冲炮阵民俗活动。
清流温郊地滚龙灯
地滚龙灯是清流县温郊乡温家山村特有的民俗活动,从宋朝末年开始,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年春节一过,温家山人便上山砍竹,开始制作滚灯。用毛竹制成直径1—5.5米不等的各式圆形竹架,竹架内装有对称的两束竹篾,是滚灯的火把,火把随着滚灯翻滚而舞动,蔚为壮观。
滚灯一起舞起来,就像一条火龙,热闹非凡,滚到谁家,谁家就以鞭炮迎接,并燃香点烛,摆放丰富的祭祀品,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元宵节那天滚完灯后,村里的长者们就把滚灯带到村口处,除了螺杵、车身和扶手外,其他东西一律扔到山涧下,寓意把村里不好的东西滚走。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游灯
永安市小陶镇二十八宿游灯与刘氏家族有着美好的传说。据《后汉书》记载,二十八位将军有他们的官爵姓名及属相,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二十八将军,根据他们的属相制作成二十八盏游灯,在民间代代流传。
永安市小陶镇刘氏大型传统二十八宿游灯理事会在该镇八一农庄成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八宿游灯保护、传承、发展有了保障。刘氏在宋朝年间从江西迁入宁化石碧后再迁入永安,在小陶定居已经有400余年历史,总人口约5000人。游二十八宿灯作为刘氏独特的文化活动,每次活动要百人以上。
梅列大源花灯
每年正月十四,梅列陈大镇大源村一年一度的花灯节举办。当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每户人家都亮出自己手工制作的特色花灯,排成长队,犹如一条长龙,蜿蜒绕行在整个村庄里。
大源村花灯节是大源村传统的民俗节庆,在每年的正月十四举办,当天晚上,大源村的村民们以及客人们吃斋菜、打米粿、看花灯、放烟火,各家各户举着自家设计制作、造型各异、做工考究的花灯,沿着村里的大路游走一圈,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知道了这些过年习俗,是不是觉得年味儿十足呢?
这个春节,一起去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