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8日讯(海峡导报驻福州记者 林芹)8日,“登牛山、走牛运、做牛人”!经过三年的紧张施工,德化石牛山景区正式开园迎客,为游客乘索道、观瀑布、登主峰提供全新的体验!
▲德化石牛山景区盛装开园
▲德化石牛山景区盛装开园现场
石牛山景区位于德化县东北部水口镇境内,主峰海拔1782米,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闻名,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块国字牌称号。2016年,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除德化陶瓷之外的“第二张名片”,积极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把石牛山景区作为全县的龙头核心景区,改造提升工作也同步列入重要议程。2017年7月以来,景区按照《石牛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以“一园两镇八村一带”为空间布局,总规划面积达106平方公里,涵盖了南埕镇与水口镇,累计投资6.5亿元。
石牛山主峰海拔1782米,因主峰巨石像一头仰天长啸的牛而得名。2001年1月1日6时47分,福建省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石牛山主峰“演法台”上,因此被誉为“八闽观日第一峰”。主峰多为岩石坡面,山势陡峭,在此既能纵览群山、登高望远,也是观看石牛山独特三大景观日出、云海、佛光绝佳之地。主峰游步栈道以石壶祖殿为起点,途径石壶洞、观牛台、主峰、苔藓海,途中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和原生态风光。
▲德化石牛山景区
最新建成的总长度为7168米的超长索道,是目前亚洲第二长、国内跨度最大、坡度最大和福建最长的索道,高差1088米,山上山下索道全程约30分钟,打造了石牛山独特的全程观光体验路线。景区内岱仙瀑布总落差约314米,单级落差184米,雄伟壮观,被誉为“华东第一瀑”,是福建唯一的双瀑。晴天,阳光直射,水帘发光,彩虹若隐若现,似巨幅珠帘下垂,像彩绸飞舞,蔚为壮观。
瀑布斜上方是新建设的玻璃观景台——“天空之心”,站在上面可俯瞰岱仙瀑布全景,有“人在空中走,景在脚下游”的美妙体验。观景台悬空高度达314米,外挑悬空长度约52米,总面积520平方米,组合成数字“1314520”,象征“一生一世我爱你”。
瀑布两侧是悬崖栈道,整体呈一个爱心形状,蜿蜒盘桓在崖壁上,被称为心形栈道。心形栈道全程3000米,高差314米,是中国唯一的心形立体环瀑栈道。
▲参观综合艺术馆
“天下第一牛馆”是以“牛”为主题的综合艺术馆,馆里展览了来自全国优秀大师的陶瓷、书法及绘画作品,作品都是以“牛”和“石牛山景区”为主题元素,也是石牛山景区的一大亮点。“天下第一牛馆”将牛文化和书法、绘画、陶瓷进行结合,提升游览趣味性,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此外,景区内还有石龙溪橡皮艇漂流、岱仙溪竹筏漂流、地质博物馆、道教文化圣地石壶祖殿和石壶洞,“牛转乾坤”的福光金牛,网红打卡点“相框”“云梯”等众多游玩项目。
2016年以来,德化立足深厚的陶瓷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山水风光,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海丝路上最具中国山水艺术特质的生态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如今,德化拥有石牛山、九仙山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龙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一大批旅游集镇、旅游村、露营公园、观光工厂,可谓“星罗棋布、众星拱月”。
相关新闻:
德化发力文旅融合 撬动山城活力
台海网8月8日讯(海峡导报驻福州记者 林芹)2016年以来,德化县立足深厚的陶瓷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山水风光,进一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多措并举做优做深“旅游+陶瓷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
“旅游+陶瓷文化”。依托全县3000多家陶瓷企业,培育了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泰峰瓷坊、安成陶瓷等一批省级观光工厂,策划生成独具特色的3条探寻“中国白”之旅精品线路。目前正积极整合屈斗宫、祖龙宫、辽田尖、梅岭窑等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陶瓷文化展示区相配套,把德化打造成为全省唯一的陶瓷文化旅游区。
“旅游+农业文化”。大力实施农林业牵手旅游业发展行动,建设了江山美人庄园、英山淮山休闲农场、茶油奶奶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休闲农业示范点,策划生成了9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休闲农业正在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
“旅游+生态文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旅游与生态共生共荣,把全域旅游与河湖长制结合起来,成功创建多个水利风景区,让河湖景观带也成为旅游风景线。
“旅游+民俗文化”。立足文化资源,植入创意基因,培育了上涌文化古镇、杨梅乡剪纸文化、雷峰镇李溪耕牛节、杨梅乡云溪村“过关”民俗、水口坂里省委旧址红色文化等一批养心禅修、红色教育、民俗体验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来,德化县做好文旅融合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编制了《德化县全域发展总体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加大力度做好“旅游+”这篇文章,彰显文旅融合品牌内涵,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与此同时,立足本县实际,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创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目标,用好用活文化旅游阵地,进一步完善吃、住、娱等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和水平,持续做大现有文化旅游融合品牌,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焕发更大更强活力,更好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