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刺桐旧时光 老照片唤起人们对泉州的记忆

时间:2020-08-10

老照片直观记录泉州的城市变迁、民俗故事、海交史话、文化交流

1975年,遥望双塔。

上世纪70年代,泉州市区中山路人来人往,忙着采购元宵节物品。

上世纪70年代末,郭兰英来泉演出。

1978年,市区九一街至百源路一带。

台海网8月7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老照片是过往历史珍贵的留存与记忆,虽然拍摄的年代久远,却生动记录下当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瞬间,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老摄影家杨湘贤用几十年时间拍摄的上世纪泉州,让大家在一场时空的对话中,了解到老泉州的美好风光和刺桐故事……

与老照片来一场隔空对话

百源清池中,垂柳倒映;八角亭里,乐声悠扬……这样的画面,也许你再熟悉不过。可是,当你漫步池畔,透过层层荡漾的波光,穿越到旧时的光影,你是否看到上世纪泉州的身影?

为了让市民了解上世纪的泉州,真实还原当时的风貌,今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从老摄影家杨湘贤先生几十年的摄影成果中,甄选了一部分泉州老照片在馆里展览。这些老照片讲述了泉州的城市变迁、民俗故事、海交史话以及泉州的文化遗产,让大家一起走进胶片里的刺桐故事。

1958年,杨湘贤在电影制片厂工作,拍新闻纪录片;1962年新华社来电影制片厂挑人,杨湘贤就被选调到新华社当时的福建分社。

上世纪70年代初,杨湘贤到建设兵团去锻炼。在建设兵团,杨湘贤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帧照片《金溪放排》还发表在《人民画报》上。所有的照片拍完后,杨湘贤一般自己动手,洗照片对他来说比较容易,而比较耗费精力的还是写文字,每一张照片里的人物名称、故事都要去查资料。

后来,杨湘贤被安排到泉州地委宣传部,他的摄影爱好得到了更好发挥,拍摄了很多关于泉州的照片。这些老照片,不仅反映了城市变迁,还讲述了民俗文化与故事,生动地记录当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瞬间。“看老照片里的泉州,就仿佛在进行一场隔空对话。”杨湘贤说。

1983年,市区水门街,南音表演。

1975年,刻纸大师李尧宝传艺。

1986年,泉州大桥建成通车。

1980年的新门街

1986年,送王船民俗活动。

老照片唤起人们对泉州的记忆

泉州,有过多少不易觉察的变化,数年后却已“沧海桑田”;又有多少的守护与不变,那是最深处的“刺桐”。

几十年来,泉州城的变化翻天覆地,而祖辈手里的花灯、头上的素馨花、心中的古寺钟乐,却依然传承着。这里的百姓在相似的民俗里耕耘生活,也由此走向未来……

杨湘贤有一组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末拍的,当时郭兰英率领中央歌舞剧团来泉州访问。歌舞剧团在泉州的表演引起了轰动,现场人山人海。这组照片,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1991年,泉州海交馆建成开馆,联合国派人来泉州参加开馆剪彩。杨湘贤拍了一张活动现场的照片,当时的活动现场因为太挤不好拍,他就搬了一张凳子,站在凳子上拍。杨湘贤说:“这张照片非常珍贵,一直保留到现在。”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杨湘贤对宗教文化题材颇感兴趣,所以就有意识地把它们拍下来。东西塔的塔壁外面有栏杆,拍的时候太近会变形,所以要站在塔外面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木头去搭一个可以移动的脚手架,并且绑上安全带,每拍一帧就要移动一次。

“一张上世纪60年代的老照片,给我启发很大。”杨湘贤说,上海当时有一家造船厂叫江南造船厂,大船造好后下水,彩旗、敲锣打鼓、剪彩,这个画面有人拍了一张照片,取名《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标题确实太好了,如果没有古代诗词的熏陶,就想不出这么好的标题。受到这个启发,杨湘贤更加注重学习,感到应该多看多学,思维才会开阔,否则照片再好,也用不好标题。“摄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拍一个画面,需要构图、光线、人物状态等方面的协调。因此,想要做好摄影,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宽阔的思维。”

(来源:泉州网记者 曾广太 通讯员 杨诗琪/文 杨湘贤/供图)

  • 上一篇:泉州中考成绩已出炉 中招切线10日举行
  • 下一篇: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延期至2021年10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