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6日讯 据大武夷新闻网报道 23日上午,延平区红日东升,气温也慢慢攀高,但这挡不住各地钓友的热情——在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养殖户林顺兴家的鱼塘边,已集聚了七位钓友。他们有的娴熟地给鱼钩上饵,有的利落地甩开钓竿,有的则气定神闲等着鱼儿上钩。
“他家的鱼,吃起来有点甜。”一位顺昌钓友“慕鱼”而来,图的就是“口快”。林顺兴家的鱼好,肉质紧实、肉味鲜美,把顺昌、福州、漳州等地的钓友都吸引来了。“吃到他家的鱼,是一种‘小确幸’。”
“鱼好,关键得水好。”林顺兴的心里亮堂。
早在1994年,林顺兴就开始步入养鱼行业,那时河清水畅,他在山坳里挖了一口40亩面积的鱼塘,靠着山谷小溪里引来的优质水源,他把鱼儿也养出了名气,每年能挣个10多万元。
可几年后,养猪开始在这里“恣意生长”。养猪致富,本是全村的希望,可没过多久,当地的猪是越养越多,本来清澈的河流不见了。水体黑臭、环境破坏,林顺兴的鱼也养不成了,于是他在鱼塘周围建起了猪栏,小打小闹养些猪,收益不算高。
由于相应的环保措施迟迟接续不上,当地因养猪造成的污染,使村民们饱尝苦果:猪的病死率变高了,养猪成本就更高;水体和空气被污染,村民呼吸道、肠胃疾病的发病率也更高了,“养与不养”成了村民们的艰难选择。
透支生态的发展,注定不可持续。2017年2月,南平市委、市政府针对全市存在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狠下决心,强力整治。重拳之下,全市1.14万家养殖场被拆除,401.77万头生猪被削减。仅延平区,3个多月内就拆除养猪场5572家,削减生猪216万头。
一拆了之容易断了百姓生计,转岗转业才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此,当地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退养户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将设施农业补贴、购机补贴以及农业“五新”技术推广项目等扶持政策向转岗转业人员倾斜,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就业岗位培训,引导他们发展果业、食用菌产业及山塘养殖业等。
那时候,林顺兴响应号召,把养的生猪全部卖掉,猪栏全部拆除,开始重操旧业。在区、镇挂村干部以及省淡水所科技特派员的引导下,采用了高效养鱼的新模式——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在这种养殖模式下,鱼塘的水一直是流动的,鱼也得不停游动。所以我家的鱼也叫跑道鱼,力气大得很,上钩了翻腾起来不得了,之前折断了十几把钓友的鱼竿呢。”生态好了,烦恼没有了,成功走上了转岗转业路子的林顺兴一脸轻松。
“现在每天都有钓友到我这钓鱼,一般收费为4小时一百元。”踌躇满志的林顺兴还有新打算:将去年在鱼塘边种的一片果园作为采摘园,等游客多了再开个农家菜馆,“最主要的还是养鱼,我还要去学习更先进的养鱼技术,向生态农业转型发展。”
“有好生态就能换来好生活。”林顺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如今,他的养鱼模式已在延平区炉下镇龙村村、夏道镇田地村得到推广。
不养猪了,林顺兴靠循环养殖继续稳健地走在小康路上。而不养猪,一个村的发展何去何从?作为过去养猪大村的炉下镇斜溪村,如今也有了一番别样的景致。
23日,记者步入斜溪洲头,只见眼前碧波荡漾,古色古香的画舫船停靠在码头,成片的落羽杉伫立河滩之上,三两只白鹭掠过水面,搅乱这宁静和谐的湖光山色。
谁能想到,4年前,斜溪村却是另一番荒芜的光景。
“我们村原是渔村,上世纪90年代,水口电站建设时老村被淹,我们整村搬迁。”斜溪村村主任周新富说,搬迁后,斜溪像炉下镇大多数村庄一样,养猪成了发家致富的出路,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在房前屋后养猪,最多时存栏3万多头。
养猪让村民的荷包鼓了,但村里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夏天时臭味熏天,蚊虫肆虐,忍受不住糟糕的生活环境,许多青年都外出打工,村子仿佛失去了生机活力。
村里也逐渐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养猪生意不可持续。从2009年到2016年,村里进行了大大小小多次的畜禽污染整治工作,但始终没法清理彻底,一些养殖户退养后没找到其他生计,便开始复养。
2017年,经过南平市、延平区合力大规模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后,斜溪村清理了最后一批养猪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猪村”。
没有养猪,靠什么为生?村干部忙着帮村民找出路。
“做好水美文章,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周新富说,村里建设了6个公园,还建起了篮球场,改善环境、倡导新风。2017年,斜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依托闽江风光,凭借库区政策,斜溪村的开发建设日新月异,也受到“回归经济”的青睐——洲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斜溪,投资上亿元建设水产品餐饮、水上游乐等项目。
“现在,村里每天有不少游客,人气越来越旺。一些村民直接在洲头公司打工,许多村民养的鸡鸭鱼也更好销了。”周新富介绍,去年,村财收入达到10万元。
“转型发展不容易,但有绿水青山作家底,振兴家乡我们就有信心。”周新富说,“现在村里的旅游产业刚起步,我们还需要继续招商引资,让更多的项目和资本回归,只要持续做大旅游‘蛋糕’,乡亲们的生活就一定能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