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福州版“阿木爷爷”林明顺:白马河畔造亭人 匠心传承榫卯工艺

时间:2020-08-17

▲林明顺认真检查亭廊木构件是否安装到位。

  台海网8月15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  一榫一卯,凝聚古人的千年智慧。最近,一位“阿木爷爷”火遍海内外,他不用一滴胶水,不费一根钉子,就做出了几千年前式样的鲁班凳、微缩版中国馆,让人叹为观止。

  在福州,也有一群精通榫卯工艺的匠人,在内河边建起一座座古韵流香的亭廊。70岁老木匠林明顺是其中一员。白马河畔6座亭廊、严复故居、光禄坊刘家大院、安民巷8号……福州诸多建筑都留下了老师傅精心雕琢的痕迹。

  “这些亭廊可用百年”

  日前,在省电影公司公交站背后的沿河亭廊,记者见到了林明顺。

  他说话利索,干活利落,攀爬栏架也是轻车熟路。“没关系,都爬习惯了。”转眼间,林明顺已爬上一个铁架,给记者重现搭建亭廊的细节。如果只从身姿矫健程度来判断,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位老人已有70岁。

  “以前的白马河比现在宽,但是现在的白马河比以前美。”林明顺介绍,他一直在福州当木匠,数十年间,所建亭廊“数也数不过来”。去年至今,是他建亭子最多的一段时间。

  抚过美人靠,捻一捻手上沾染的些许木屑,仍闻得到木香,独具匠心的亭廊来之不易。“亭子雕花,榫卯结构……都需要手艺很好的老木匠才能做出来。”林明顺说,建造亭廊需要一锯、一尺、一笔,再辅以巧手与巧思。记者所在的这座亭廊,是六七个人耗时一个多月建成的。

  林明顺介绍,榫卯技术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不用一根钉子,只凭榫与卯的紧密咬合,就可以让建筑牢固。只要上方瓦片不漏水,他们建造的这些亭廊就可以用上百年。

▲乌山小学对面的白马河边,新建凉亭飞檐翘角。

  “每座亭廊各有不同”

  随着白马河完成治理,沿线新增了9座亭廊。记者与林明顺沿路走去,边看边聊。

  “每座亭廊看似一样,其实各有不同。尤其是亭廊的雕花,都有不同的讲究。它们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与白马河深厚的文化积淀相契合。”林明顺说。

  古人有言,“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白马河畔各处亭廊,装饰丰富多彩,八仙、花鸟、鱼虫……木构件被雕琢得瑰丽多姿。

  “这是松果,寓意长寿;这是仰着脖子的鹿,寓意吉祥;这是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顺着林明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雕于垂花柱上的世界。“每个垂花都要一名木匠雕上两天,每天雕8个半小时。”林明顺说。

▲精美的垂花,由人工雕成。

  “希望更多人学习榫卯工艺”

  “做木工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自己感兴趣、肯学。”林明顺说,从事木匠工作,需花三四年锻炼基本功,之后要在实践中琢磨,丰富自己的经验。

  记者看到,林明顺皮肤黝黑起褶皱,粗糙的双手上,短短的指甲磨损不平,脚后跟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受伤是少不了的,做木工哪有不受伤的,而且几乎每天都要风吹日晒。”工作很辛苦,林明顺却乐在其中,因为自己建造出来的亭廊成了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地方。

  林明顺家中从爷爷辈到他这一代,已有近百年的木匠技艺传承。可是对于未来,林明顺不无担忧。

  “现在身体还好,应该能再做五六年吧!”林明顺告诉记者,目前福州能熟练掌握榫卯工艺的队伍不超过10支,而且多数年龄偏大。他所在的团队,年纪最小的53岁,最大的78岁。

  林明顺说,他家族中,年轻一辈已经不愿学习木匠工艺了。就行业而言,目前懂得榫卯技艺的年轻人近乎断档,“希望借这个报道,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榫卯工艺,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让这种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 见习记者 陈尚言 实习生 周陈潆/文 见习记者 林双伟/摄)

  • 上一篇: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 长乐版“三坊七巷”来了
  • 下一篇:夏日浪漫登场,错过再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