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吕建星
——手捧鲁班奖 实现“建筑梦”
吕建星(中)在黎明职业大学扩建工程工地为项目人员排除技术难题 (陈起拓 摄)
台海网8月1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夜幕之下,望着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四个花瓣”)绚丽的灯光,吕建星心中感慨万千——作为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省五建”)的总工程师,泉州城市建设的高光剧幕,在其26年的从业生涯中一次次上演,它承载着无数“建筑人”为之奋斗的梦想。
攻克关键技术 突破国外垄断
1994年,以研究生学历,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的吕建星,在有多种职业可选择的情况下,坚定地选择了建筑业。“那时候泉州的高层建筑很少,基本是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楼房,而西安已是高楼林立,就连我母校的图书馆都有16层。”也许是城市之间对比的落差,让吕建星怀着抱负进入省五建,并在任职总工办助理的八个月时间里,埋头自学,迅速掌握建筑专业知识。
1995年初,晋江SM国际广场项目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的吕建星突然接到通知,“前方工地需要一个精通英语的技术员,你赶快去支援。”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富有技术性,让吕建星兴奋不已,“这种大跨度的商场不说在泉州,连全省都几乎没有,因为它的结构采用后张预应力设计,而当时这种技术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我们只能和它们合作建设。”当时外方提供的设计图纸都是英文版本,他的任务就是帮助施工队翻译成中文。吕建星一边认真配合,一边和同事们潜心摸索技术要领,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后张预应力结构技术,不但最终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也成为他日后编制的第一部国家工法,在城市综合体、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建筑施工中屡次被采用。
装备快速革新 盖高楼不再“慢”
建筑技术飞跃的同时,施工装备也在快速革新换代。“以前大型建筑机械很少,非常依赖人力。”吕建星清晰记得,1998年,石狮邮电大厦建设的时候,桩基都是用人工挖的,他要深入四五十米的桩孔检查桩基施工情况,“现在重达数百吨的先进静压桩机取代了人工挖孔或‘老迈’的锤击桩机,不仅成桩速度快,还没什么作业噪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泉州建筑业迎来历史性时刻——省五建参股成立“建邦混凝土公司”,这是泉州第一家商品混凝土公司。“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快速盖高楼了。”吕建星说,90年代初,泉州只有远太大厦、华联商厦等20多栋高层建筑。当时泉州还没有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技术,混凝土需要在现场拌制,再由工人用小斗车一点点运到高层浇筑,一场下来需要两三百名工人。“现在泉州已有数十家公司在生产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自动输送泵也取代了人力小斗车,现场只需20多名工人参与。”从那一刻起,泉州城市建设开足了马力,中国银行大厦、泉州市保险大厦、泉州市地税大楼、泉州晚报社、泉州悦华酒店等一栋栋高楼不断丰富着城市的天际线。
紧随城市建设的步伐,被誉为中国建筑工程“奥斯卡”的鲁班奖,开始出现泉州的身影。2000年,千亿大厦为我市首度捧回该奖项,此后又有多个项目登顶,其中晋江电力大厦、聚龙小镇一期、泉州市中医联合医院医疗主楼这三个项目是出自省五建的精品。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吕建星由衷说道:“这些奖杯是一代代的‘建筑人’用血汗浇筑出来的。” (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