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溪成为一条水清、河畅、岸绿的景观河。
台海网10月22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持续“一千零一夜”的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经过此番治水,福州防涝能力大幅提升,涉水短板逐步补齐,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2018年,福州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贵州召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福州创新水系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交流。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福州是如何以水为笔,绘就生态画卷?在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即将举办之际,记者带你去了解一番。
生态治水
共享水韵榕城
“在这里感觉很好”“很有获得感”……记者日前在流花溪公园,听到市民这样说。如今的流花溪,河水悠悠,两岸绿树掩映,到这里游玩,成了市民品质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几年前,“黑臭”还是这条内河的代名词。它的蝶变,是福州水系整治的一个缩影。
福州城中共有107条主干河道和49条支流,总长度超过274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水体存在着黑臭现象,市民要求整治的呼声强烈。
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就是城市管理者的奋斗目标。2016年,福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了。
治水过程中,福州坚持全市“一盘棋”,高效指挥,上下联动。把治理的范围从河道本身延伸到与之关联的其他河道和支流,同时综合考虑整个城区的地形地貌、水系布局、流向、流量,及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进行水岸同治。
“生态治水”措施随处可见,福州还创新提出“串珠公园”理念,打造生态休闲空间。通过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目前已建成串珠公园376个,滨河林荫绿道500多公里,新建和提升公园绿地4000多亩。将整个水系连接形成了风廊、水道、绿带相结合的旅游休闲观光带。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新建、扩挖温泉公园湖等6个湖体、3个海绵公园。
截至目前,已有99条主干河道与33条支流完成治理。随着晋安东区、新店、金山、鼓台等多个片区的水系治理项目包转入正式运营,进入“后治水时代”的福州,正全力做好“治理水平提升功课”。
联排联调
内河水更灵动
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打破“九龙治水”格局,逐步构建“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区内河水系治理和内涝防治从单一模式向综合系统治理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调度平台应运而生:用物联网全覆盖监测体系打造“千里眼”,发现问题;用数据分析、模型运算打造“大脑”,分析问题;最终自动化控制体系打造“手”,解决问题。而联排联调中心智慧调度平台则成了“最强大脑”,统筹水系科学调度。
在这之后,85个雨量监测点、390个内河和库湖水动力水质监测点、750个路面积水监测点和1604个管网液位监测点一一建立起来,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哨兵”网络,为城区排水防涝、水多水动调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联排联调中心通过水系流域分区、管网网格化、布设在线监测系统,对城区156条河、260公里截污管、1011座截流井、78座调蓄池、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5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以及2500公里雨污干管,进行“厂网河”一体化管理,确保“雨水排得出,河水不倒灌;污水收得到、送得走、处理得好”。
福州还打造“纳潮引水为主,泵站调水为辅”的自然生态补水模式。12座内河分流泵站、64座内河闸坝,让内河水多起来;打通13条断头河,建设35座推流泵站,让水动起来。目前,通过打开沿江23座水闸,联排联调中心可以实现每天两次把总计1650万立方米闽江水引入内河,绕城一圈再入江。
海绵城市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从“天上下雨,地上淌水”,到“大雨不积水,中小雨不湿鞋”,这是老旧瑞城花园小区居民的获得感;从景观单一、用地局促的旧校区,到色彩斑斓、绿意盎然的新学园,这是潭园小学师生的幸福感。而这些,和海绵城市有关。
2016年5月,福州市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采用海绵大系统治理的理念,将城市内涝治理、污染源头减排、过程管网改扩建、水系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12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三部委组织的试点建设绩效评价,并作为全国五个表现突出的城市之一得到肯定。
在3年的时间里,我市在鹤林、三江口两个片区实施了267个海绵试点项目,总试点面积56.95平方公里,目前已全部完工。试点片区共完成62个老旧小区、学校项目改造,惠及服务片区内的15.2万市民。
目前,试点片区内共新增城市绿地800亩,增加水域面积53万平方米。其中,鹤林片区形成了以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和晋安湖为中心,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型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形成了南江滨生态公园、清凉山公园等市民集中休闲空间,构建了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 (福州晚报记者 李锦清/文 陈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