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4日电 2018年,来自泉州的青年演员庄丽芬凭借在南音《海丝航标颂》中的出色表演,荣膺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引发轰动。而在四年前,她才领走该奖项的牡丹奖新人奖。
庄丽芬
南音是千年来牢牢扎根在闽南一隅的传统文化,发源于泉州,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庄丽芬登上中国曲艺的“最高峰”,不仅是业内对她表演艺术的认可,也是对南音这一古老曲艺的肯定。
受疫情影响,今年,庄丽芬的演出锐减,但她传承南音的步子却没停下。除了积极接洽电视台录制南音推广节目,她还维持每周三场的南音公益演出。
今年7月,庄丽芬亮相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推出的南音线上演出,作为泉州南音人代表,唱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千年变迁。
从年少的懵懂结缘,到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双料得主”,再到具影响力的南音传承人,庄丽芬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一段努力与天赋并存的成长之路。
“误打误撞”结缘南音
如果没有从12岁开始学习南音,庄丽芬觉得,自己应该还是会从事文艺方面的工作,“当音乐教师,或者其它戏曲种类的演员”。忆及年少时与南音的结缘,庄丽芬直言是“误打误撞”。
1981年,庄丽芬出生在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川村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奶奶是音乐老师,父母也热爱文艺。耳濡目染之下,庄丽芬自小就爱唱民歌、跳民族舞,显露出文艺天赋。
12岁那年,庄丽芬在姐姐的鼓励下,报考泉州艺术学校南音专业。虽然当时“不知道南音是什么”,但庄丽芬仍带着一首民族歌曲《福建水仙花》闯进面试,最后凭借着自身的音乐天赋被艺校录取。
南音悠扬凄婉,讲究旋律,唱起来很难。其中,用古泉州话演唱,以及看懂古老的工乂谱是初学者需要翻过的两座大山。班里的20多位同学多少都有南音基础,只有她是白纸一张。
入学第一堂课便让庄丽芬傻了眼。老师按南音传统的“口传心授”法上课,教的是传统曲目《秀才先行》,采用古老的工乂谱。对庄丽芬来说,古谱简直就像天书。南音演唱要用泉州的“府城腔”,这是泉州老城区里很小范畴的一种方言,与庄丽芬惯用的泉港口音和标准泉州口音差距很大,于是“正音”也成为她极大的考验。
不识曲谱,还有口音障碍,当时庄丽芬一度要放弃。她经常哭着打电话给家里人,想要办退学。是家人和老师的鼓励留下了她。
“既然要留下来,我就要比其它同学付出更多。”庄丽芬一有时间就请唱腔老师指导,把老师提出的正音建议录下来,回宿舍反复听,反复模仿,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这才渐渐入了门。
为了练习标准的发音,她有整整半年不敢回家,防止辛辛苦苦练出的发音再被家乡音带“偏”。艺校六年苦学,仅熟练掌握识谱、正音这些基本功,她就用了将近三年时间。
庄丽芬在南音节目《落尘》中的剧照
两摘牡丹奖
用心学习揣摩,对艺术精益求精,使庄丽芬专业水平快速提升。1999年从艺校毕业后,庄丽芬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许多同学陆续转行,她也动了离开这个专业的心思,但又不舍多年的付出,“从小学南音,有情结在那”。庄丽芬决定顺从内心,毕业后进入泉州南音乐团从业。
通过实践和演出,庄丽芬多次在福建省重量级曲艺、戏剧比赛中获奖。但她仍觉自己作为专业演员有所欠缺。毕业第二年,庄丽芬考入泉州师院音乐系,用三年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2014年,庄丽芬决定挑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作为对自己南音表演水平的检验。她以一曲南音界公认难度非常大的传统名曲《鹅毛雪满空飞》选段《落尘》参赛,不仅完成了大幅度的音域跨越和强烈的情绪转换,还特别展示了酒盏和琵琶等乐器的表演。最终,她一举拿下牡丹奖新人奖。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心中认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牡丹奖表演奖。
四年后,庄丽芬带着新作《海丝航标颂》第二次登上牡丹奖竞技舞台。《海丝航标颂》以世界上最早建成的航标高塔——泉州六胜塔为创作题材,展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传奇与辉煌。这首充分展示演员吟、唱、弹、奏等艺术功底的作品,最终让庄丽芬从140名参评演员中脱颖而出,摘下这朵最俏丽芬芳的“牡丹”。
参赛屡获肯定,让庄丽芬愈加自信。她对南音的感情,也从单纯的喜爱,升华出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南音不仅要继续存在下去,还要让更多人听到。”
“两条腿走路”
像南音这种对语言和曲谱有着极高要求的艺术形态,注定了其小众的特点。庄丽芬认为,南音不可能像流行音乐那样普及,“但能千百年流传下来,一定有它的魅力”。
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远行足迹,南音远播海外,亦成为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近年来,庄丽芬一直在海内外“行走”,用地道的泉州南音慰藉许多海外游子。
2019年,庄丽芬和台湾“80后”南音爱好者魏伯年一起登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同台演唱南音《千家罗绮管弦鸣》。庄丽芬发现,两岸的南音人合作演出时,即使没有提前进行排练,每次演奏也可以很默契,“这就是南音人身上能看到的‘人和、乐和’,虽然我们都在不同的地方,但南音把每个南音人的距离拉近了”。
在多年的演出交流中,庄丽芬深切地感受到,南音不仅是闽南人的乡音,其艺术魅力足以感染到陌生地域。让庄丽芬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随团赴日演出。谢幕后,日本观众迟迟不肯离去,主动到后台了解南音,“虽然他们听不懂泉州方言,但好的音乐总会引起共鸣”。
近年来,闽南地区对于南音的保护传承问题十分关注,提出南音原样传承与新时代创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路径。
庄丽芬认为,千百年来南音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和创新是没有冲突的,“创新不是丢掉传统南音的根,而是要创新表演形式、演唱内容”。
对此庄丽芬一直身体力行给出答案。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南音,她每周会走进校园,用唐诗宋词填词的南音作品进行教学,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她还邀请南音老先生一起挖掘传统南音的指、谱、曲,并且参与南音录制数字工程,通过二维码向爱好者分享南音之美。
庄丽芬说:“我们不仅要传承保护南音,也要通过创新把南音美的内容挖掘出来,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南音。这样,千年雅乐才能代代相传,流传得更远。” (来源:中新网 彭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