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洲(中)在诗钟活动中担任主持人。
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 它既是竞文角智的利器,也是雅集助兴的文字游戏,曾经让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都欲罢不能,甚至在京履职时还邀请同乡幕友一起参加。
它就是诗钟,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福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三山诗社是诗钟传承基地。不久前,三山诗社在福州西湖宛在堂举行以“厝、脉”为韵的重阳诗钟诗会。诗会上,记者与一头银发、神清气朗的社长李林洲相识。
看晚报新闻与诗社结缘
1984年12月,福州三山诗社成立,李林洲在学校阅览室无意中看到当时《福州晚报》上一则三山诗社向全国征集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诗歌的新闻。作为诗歌发烧友,他创作了两首自己还算满意的律诗寄了过去。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接到电话的那一天。学校教工通知我当天下午记得去办公室等3点会打来的电话。”李林洲说,“到了(下午)3点,电话铃声准时响起,是三山诗社(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问我是不是寄了两首诗,我说是。对方又问我几岁,退休了没有,我说我才27岁。对方颇感意外,说这么年轻,接着又追问我谁教我写诗。我说我是学历史专业的。对方说,太难得了!对方顿了顿对我说,我们诗社都是老头,你要不要加入诗社?我说我没有推荐人进不去,对方哈哈大笑,说你不用担心,我来推荐你。”
后来,李林洲才得知给他打电话的正是当时三山诗社的常务理事刘斯湛。在刘斯湛和当时副社长的推荐下,李林洲进入三山诗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
爱上诗钟 为“闽派”发声
来到诗社的第一天,李林洲就见到很多当时福州旧体诗歌界的“腕儿”。
李林洲看到这些诗人们围坐成一圈,点上一炷香,对着“诗题”吟诵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然后互相“钟评”,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李林洲一了解才知道,这就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诗钟,而大家聚在一起的形式被称为“钟聚”。
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有趣的诗歌竞赛,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和社员每周都饶有兴趣地聚集在当时的法海小学进行“钟聚”。
退休之后,李林洲拥有了更多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和参加诗钟活动。在成为三山诗社的社长之后,他积极组织诗友进行创作和交流。
诗钟始于清嘉庆年间的福建,盛于清道光之后。福建人才济济,作品“重空灵尚意义”,称为“闽派”。福州亦有“诗钟国”的美誉。2011年,“诗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三山诗社是诗钟传承基地,在诗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会长郭道鉴和历任会长的薪火相传下,三山诗社积极在福建乃至全国推广和宣传诗钟,团结东南亚的“钟社”,组织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诗钟活动。
去年,作为中华诗钟社的地方副社长,李林洲参与修订中国首个规范诗钟规制的《诗钟通则》,保持了“闽派”诗钟的地位,为福建诗人在全国发声。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 见习记者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