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老人家:捂好“钱袋” 提防理财陷阱

时间:2020-11-12

防诈骗宣传吸引老人关注(陈亚明 摄)

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岁月偷走了父母的青春,他们渐渐变老。他们越老,就越像孩子般懵懂,变得容易相信他人,不少人因此被骗。日前,80多岁的施阿婆因为被上门“服务”的理财员骗走积蓄而致电泉州晚报社求助。阿婆的遭遇就像去年热映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被来路不明的线下理财公司骗了。随着“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每个老人都向往“人退,金(退休金和养老金)不退”的美好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身边隐藏着各种投资理财陷阱,让人防不胜防。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陷阱?每个人都将老去,如何从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针对这一话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案例

老年人理财骗局屡见不鲜

近年来,很多投资理财的骗局盯上了老年人,这些骗局大多以高利息回报为诱饵,最终把老年人的积蓄以理财的名义收入囊中,导致出现不少的家庭悲剧。

年过八旬的施阿婆,一人独居在晋江。2018年年底,一家理财公司的员工敲开了阿婆的家门,称临近过年了,要送她一本日历。阿婆十分开心,便让这名员工进门。员工随后向她推荐理财产品,收益可观。阿婆手里刚好有3万元现金,原本是为孙子结婚准备的。经员工不停劝说,她觉得买点理财产品赚点钱也不错,于是便掏出3万元购买。之后,阿婆就没怎么去关注收益情况,最近因为需要用钱,才想起去找那家公司,但公司并没有她的开户及购买记录。原来,3万元是被那名员工挪用了。事发后,该员工已被公司辞退,可阿婆的钱也追不回来了。

2019年7月,家住丰泽区的陈大妈,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消息说“复通期货”平台容易挣钱。因之前炒股亏了不少钱,她想趁此机会挣回来,于是便在群里添加了名为“王老师”的微信。根据“王老师”的指示,陈大妈开通投资账号,先后投入9万元。其间,她一直关注账户收益,发现一度盈利6万多元。但是钱却拿不出来,因为平台规定需要过两个星期才能提现。一周后,她发现平台无法打开,联系“王老师”也没人回复,这才发现被骗。

2018年12月18日,70岁的魏大爷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他之前加入一家名为“福建千盟集团”的广告公司,当起产品“宣传员”,负责推广保健品从中获得宣传奖励金。魏大爷说,公司开始推销的是一款叫“战神细胞食物浓缩液”的保健品,只要一次性缴纳1000元产品试服保证金,并帮忙推广宣传,就将获得“买一送一”的回报。跟魏大爷一样,通过老人拉拢老人的形式,小小的公司竟然加入了200名老人。该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出高额推销奖励金,有的老人一次性就拿到了1.8万元的奖励金。经过一年的“培育”,公司宣布不再限制购买额度,有的老人将积蓄全部投进去,未想最终等来的却是对方的溜之大吉。

泉州有关部门开展公益活动,向老年人普及防骗知识。 (陈亚明 摄)

调查

“骗老”陷阱五花八门

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在这样一“快”一“老”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也呈现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特点。

数据60后平均被骗金额最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中老年网民的增长趋势显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4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群体占比已高达30.9%。尽管中老年人生活经验丰富,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真伪难辨的诈骗手法,他们往往极易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

去年10月,腾讯110平台发布《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从诈骗受害人群来看,45-50岁的70后群体受骗占比超过65%,位居榜首;60后群体往往有闲置资金,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人均被骗金额最大。

腾讯110通过对诈骗手法的深入研究发现,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三大手法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三者合计占比超60%。而兼职诈骗、仿冒诈骗、金融信用诈骗手法占比紧跟其后。数据显示,索借钱财类诈骗占比高达84%;而获取信任后诱导投资,中老年群体人均受骗金额在万元以上。白皮书指出,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中对如下特征手法需提高警惕:在交友中被蒙蔽陷入“杀猪盘”、被虚假投资利诱、难辨“公检法”身份真伪、被仿冒亲友借钱诈骗、同情心被利用等。

背后“骗老”竟成为一种职业

“每月靠房子能拿到数万元养老金”的承诺,很可能是一场骗局。近日,57岁的北京冯女士现在面临失去一套房子的危险,令她陷入困境的,是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理财骗局。近年来,北京、广东、河南等多地出现了借以房养老概念进行非法集资或者转移老年人房产的案件,受害者损失惨重。

据法院披露,以房养老理财骗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换钱,投进所谓以房养老项目,宣称每月能拿数万元养老金。老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公司,最初每月能收到高额回报,但没过多久,公司失联、老板跑路,老人“钱房两空”。根据媒体调查,近年来,欺骗老人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比如,以投资养老公寓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饵,引诱老年人加盟投资;通过举办所谓的理财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投钱。

“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业内人士刘先生表示,由于违法成本远远小于违法收益,高收益使违法分子猖獗,行骗老年人竟然成为一种新“职业”,一些年轻人甘愿充当陌生老年人的“孙子孙女”骗钱谋生,不寻求正当职业发展。

分析

老人理财被骗原因复杂

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不少也难逃骗子的“手掌心”。老年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呢?记者采访了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及有关专家,梳理出以下几种原因。

理财知识缺乏

绝大多数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封闭,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风险意识也比较淡薄。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分析,进入老龄化后,老年人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也逐步下降。这种获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低级骗局,依然能够诈骗到不少老年人。其次,容易相信他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已退休的老年群体,没有过往工作的压力,人际冲突因素随之减少,对他人的防范心理逐渐弱化,人也比过去显得更友善、平和。一些老年人碍于面子盲目为他人签字做担保,甚至把自己的房产证、储蓄存单等借给他人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心理需求被忽视

“除了维持交际生活外,老人屡屡上当受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情感专家张秀云表示,老年人的最大需求是健康,老人家在60岁之后身体状况便大不一样了,各种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逐渐加强,这时他们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保障健康,这是他们容易被骗的核心原因。而家人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

与儿女有代际鸿沟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寻常人家的儿女和父母之间,常常存在深不见底的鸿沟。很多儿女读大学、工作都不在父母身边,而父母对儿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儿女读高中的阶段,认为儿女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说话办事都不够靠谱。“平常我们工作太忙,业余时间还得陪孩子上兴趣班,确实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市民林女士坦言。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两年过去了,我们的钱肯定是要不回来了。”这几个月,“千盟维权群”里仅剩的17位老人偶尔有人发言。两年来,他们多次到公安局咨询办案进展,但都未收到好消息。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到,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而到了公安这边,往往因为取证难,只能定性为经济纠纷。

“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专家就表示,很多案件不能及时处理,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

警示

别让理财套路继续害人

老年人伤财伤心又伤身,面对层出不穷的套路,如何为老年人的钱财保驾护航?

忌信高收益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这句话很直接,作为识别理财风险的参考指标,对于非金融从业者的大众群体来说非常具备现实指导意义。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提到,老年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人,不仅有一定的积蓄,闲暇时间也比较多,很多骗子理财公司抓住这点,给老人送温暖、送旅游、送服务,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目的只有一条,让老人将存在银行的资金转到理财公司。

金融业内人士提醒,老年人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加上知识有限、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老年人理财,要认准银行、券商、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低风险产品,资金安全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考虑收益率。“子女应尽可能帮老人保存证据。”该业内人士提示,老年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贪图小利,忽视可能存在的违约责任风险,导致遭受巨大财产损失。

要给予理解 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盒“免费”鸡蛋、一场“专家会诊”、一次“体检赠送”、一声“爸妈”……这些暖心的关爱,很可能都是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

生理退化、心理弱点、骗子狡诈,多种因素决定了老年人在生活中成了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张秀云认为,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费讲座”“高额回报”等理财“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寂寞,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她建议,对老人进行更贴心的精神关怀,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远离形形色色的欺诈,全面加强精神关怀刻不容缓。另有些老年人被骗后,怕消息传出去被别人说成是“老糊涂”,所以选择了隐瞒。因此,专家建议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骗后,应引导老人正视自己被骗的遭遇,帮他们分析被骗的原因,不要过度责备。

而为了防患于未然,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吴培育律师则认为,相关部门依法办事的流程可以多一些考虑,比如老人做房产登记、抵押、公证等必须有子女或亲人在场。提倡行业对接老人并免费提供合同审核、财务咨询等服务,当老人签署大额交易合同时,须经老人的专属律师审查。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作为子女,要关心老人的身心需求,在他们接触这类骗局时能发现异常。在开始被洗脑前加以干预,才能把诈骗止于源头。对于老年人来说,为了不打扰子女的生活,可能都不会主动求助相告,但是建议,在使用大额资金、向他人账户转账前,尽量与家人、子女商量,参考别人的意见,同时,自身也要积极了解防骗信息处理,避免落入骗子的圈套。

加大打击面 莫让骗局为所欲为

近年来,泉州市食药监局、丰泽区食药监局、丰泽区卫计局联合采取行动,突击检查辖区一些免费电疗体验馆,发现体验馆涉嫌夸大宣传,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其实,类似的查处行动不少,但部门现有的行动很难达到有力打击的效果。

“要防止老人上当受骗,不可能指望老年人智商急剧上升。”华侨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表示,理财骗局触及的就是法律。不法分子经常以某个街道为基地,在附近开展业务。受骗老人呈现出社区聚集、熟人推荐的特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以及居委会对属地“消消毒”,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老人对骗局的“免疫力”。如由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实时登记平台,让上述场所保证不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理财产品欺诈销售等会议营销活动提供场所,从硬件上斩断虚假宣传的销售链。

专家们表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社会、政府、机构应当进一步构建完善养老体系,关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多把把关。希望有关部门能把最严格的监管落到实处,才能让老人远离骗局,为老人守住幸福的晚年。

链 接

如何识别理财骗局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建议,要谨慎理财,不要轻易相信高收益承诺,审慎识别投资理财推介信息,不贪图小利,不轻易接受“理财方”送米送油等小恩小惠。不盲目“跟风”投资,对于邻居、朋友的介绍,一定要保持理性,切莫“眼红”他人“分红”,盲目跟投。

有三种所谓的理财方式是绝对不能碰的!

第一种,就是民间高利贷。高回报却意味着高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一个古老的投资诈骗——庞氏骗局中。

第二种,就是投资艺术品和收藏品。对于广大外行来说,贸然进入就只会沦为“待宰的羔羊”。

第三种,就是传销骗局。套路都是先承诺一个高收益,然后再诱惑你发展下线。

发现被骗怎么办?

如已进行投资,要注意留存证据,避免产生纠纷时“空口无凭”,要注意保留证据。及时主张权利,一旦发生违约事件或“理财方”有可能发生逾期违约时,一定要及时主张权利,避免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导致丧失胜诉的风险。

如果父母已经被某家理财公司骗了,了解一下是公司跑路还是业务员个人行为,要开始搜集和保留好父母别骗的证据,包括签订的各种协议、银行卡转账的流水等等。整理好证据以后,就是要果断报警了。(记者 张晓明)

  • 上一篇:“双11”预售竟比当天买更贵 泉州市民反映:遭遇不良卖家优惠“套路”
  • 下一篇:男子被骗80万余元 南安警方奔赴千里抓获2名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