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单打独斗”,如今农场助力
18家贫困户“抱团”脱贫
贫困户加入农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通过双手增强自力更生的幸福感。
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南安眉山乡小眉村59岁的村民石阳华,原是村里的贫困户,种了十多年南瓜几乎没卖过钱,却在今年成功卖出四五十斤。原来,今年3月底,该村村干部带头流转、整合、盘活村里抛荒的农田,成立村委会主导经营的精准扶贫实验基地“坂美家庭农场”,与包括石阳华在内的18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贫困户不仅能在农场务工赚“工资”,农产品收成后赚收益,而且农场优先收购他们自家种植养殖的农产品。贫困户“抱团取暖”,增加收入的同时,更通过双手增强自力更生的幸福感。
自种南瓜卖不出喂猪 来农场有收益还有销路
“这一片种的是百香果,一共30亩1000余株果苗。”近日,记者来到小眉村坂美家庭农场时,石阳华正在细心地为百香果果苗做固定。一株株百香果攀爬在搭好的支架上,已经挂果,长势良好。“今年受干旱气候影响推迟种植,明年才有收成。我们还打算试种一些蜂蜜李,再发展林下养殖。”他笑着说。
石阳华的儿女外出务工,夫妇俩留守村里,他上了年纪没办法干重活,妻子因关节疼痛多走几步路就肿,主要在家做饭、做家务,此前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他给村民理发。可近年来村里人不多,理发的人少,平均一个月仅赚300多元。尽管收入少,夫妇俩还是勤勤恳恳,申请产业帮扶金种点蔬果,养些鸡鸭。“我们种的南瓜又大又甜,却卖不出去,只好自己吃,吃不完的喂猪喂鸭,很可惜。”他说,如今加入农场后,打工有收入,种的东西也不愁销路了。
60岁的村民石胜发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与88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以前是水泥工,年纪大后亦干不了重活。记者到来时,他正帮忙固定支架。“村干部用面包车把我接到农场来,每天干点农活,比坐在家里强,生活更充实。”
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 吸引18户贫困户加入
“我们小眉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在家,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微薄。有的贫困户申请产业帮扶金进行种植养殖,但‘单打独斗’经营不起来,找不到销路,成效甚微。如何更好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村两委一直在寻找发展之路。”小眉村村委会主任石俊明介绍,考虑到村里有不少抛荒农田,去年下半年,他和村支委石加奕有了成立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想法,激发贫困户自我造血。这一想法得到村两委的认同。今年3月,他们投入20多万元,开始做前期规划,盘活、平整土地。
为了说服更多贫困户包括残疾贫困户加入农场,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经过多次入户做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8户贫困户与农场签订帮扶协议,其中本村村民16户以及大眉村、天山村各1户。根据帮扶协议,贫困户投入申请的产业帮扶金后,农产品收成后有保底收益,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来农场务工日薪100元,通过平台还能销售自己种植养殖的农产品。“今年,农场帮贫困户卖了400多斤南瓜。以后还可以帮贫困户卖自家的土鸡、土鸭、土鸡蛋等。”他说。
培训贫困户种养殖技术 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这个占地120亩的家庭农场,目前已种植了30亩百香果,“今后,农场还要种植蜂蜜李、沃柑等水果,并林下养殖鸡、鸭、鹅等。”村支委石加奕说,农场推行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生态果园,发展循环农业,未来通过在园中套种桂花、茶花等建造生态观光茶园,利用农场内的鸡粪通过堆肥发酵后还田,既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成本,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益。
“我们到漳州等地观摩,学习优秀农场的技术和经验,再培训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他们的种植养殖水平。”石俊明说,“农场让更多的村民、贫困户抱团发展,村民口袋富起来,对农场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也更有信心。”(记者 陈灵 黄耿煌 通讯员 石倩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