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5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 跨过义全街,中山南路南端东侧,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串起中山南路和天后路。这条名为“大隘门”的小巷,早在宋末元初之际,是设在泉州的福建市舶司提举蒲寿庚府第的大门,巷名由此而来。
在泉州城南,蒲寿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宋元时期,权倾一时的巨贾蒲寿庚,在泉州城南一带建宅置业,蒲氏府邸联翩,一座接一座,范围很广。大隘门作为蒲氏府第的大门,门内曾有一关刀形池子,因形得名“关刀池”;大隘门外,今鲤城公安分局户籍室旁曾有一座“蒲门祠”,是蒲氏家族的祠堂。门内门外,遍地“蒲迹”,写满历史的厚重。
穿行小巷间,大隘门8号蔡氏古厝,浓浓的闽南风情里,藏着泉州大名鼎鼎的商号“瑞裕行”的传奇。清末民国时期,泉州人蔡锋和蔡光华父子以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发家,跻身泉州商界名流;大隘门3号庄氏武医世家,传承九世,代代有武医和练武者,他们擅长跌打科、针灸等技能,治病无数,非遗传承人庄泽宇探究的四十余道处方,入选国家中医药保护名录;大隘门外,中山南路180号,承袭百年的彩扎老店“金传胪”,不仅是陈家传承六代的百年招牌,也是几代泉州人共同的记忆。
从中山南路大隘门巷口深入,约莫不足百米处,一座古大厝坐落于巷子北侧。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阳光照耀下的古厝古色古香,这便是当年城南大名鼎鼎的三大顶尖商行之一,“瑞裕行”老板蔡光华的家宅。
老泉州人大抵知道,城南有三大顶尖商行合称“珍裕源行”,其中“裕”指的便是蔡光华家的“瑞裕行”。民国时期,家住大隘门的蔡锋和蔡光华父子,在泉州水巷(今万寿路)开设瑞裕行,因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发家,成为泉州巨贾。
大隘门8号城南“瑞裕行” 石油发家成巨贾
泉州巨贾古大厝 红砖红瓦闽南红
蔡氏古宅
在大隘门巷,蔡氏古厝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存在,无论是满墙的红砖红瓦闽南红,还是拱窗上的精美石雕,抑或是天井里留存百年的青草石,都告诉来者古厝底蕴厚重。走进厝内,天井里,绿株红花点缀了一方天地,置身其间,有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蔡宅三开间加东护厝,原有三进,一、二进为传统民居,三进为中西合璧的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双坡硬山屋顶,典雅大方。蔡家儿媳妇曾淑慰说,古厝至今约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层楼房归属当时的“小市公安局”,一、二进基本保存尚好。这些年来,蔡家人守着古厝修修补补,让这一占地800余平方米的宅第岁月安然。
据记载,20世纪初南新马路(今中山南路)初辟,商人、华侨争购沿路官地,南门一带为黄金宝地,划为甲级地商业区,指挥巷口一带称为乙级地。清光绪末年,泉州人蔡锋瞅准商机,在泉州水巷购地开设“瑞裕行”,以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起家,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泉州巨贾。
红砖红瓦
蔡氏发家传奇多 代理石油成巨商
关于蔡家的发家源起,蔡光华的儿子、73岁的蔡一朋坦言,自己对祖父和父亲经商的历史了解不多,但早年他曾听母亲说过,他们家是从泉州后城蔡家分支出来的,蔡家在台湾的生意被人侵吞,祖父蔡锋13岁就到台湾打官司,后来官司打赢了,财产却拿不回来。“祖父和三叔公年轻时落魄,靠给人看风水谋生,后来祖父娶了后城杨举人的妹妹,家运才旺起来。”
虽然祖母在自己出生前就去世了,但蔡一朋知道,她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原先,祖母靠摆小货摊谋生,卖一点草纸、菜籽油之类的小商品。1904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厦门成立,“因为祖母做生意讲诚信,亚细亚公司同意先拿货物后结算,这样一来资金周转就活了,我们家就是那时候发起来的。”
蔡家为何能代理石油?传闻,蔡锋从台湾回来途中,遇见一位生病的阿拉伯人,因为蔡锋一路悉心照顾他,后来此人在亚细亚公司任职,为了报恩,他把公司部分生意给蔡家做。不过,蔡一朋觉得此说法有些离奇,他并不大相信。
古宅内的老井
商行称雄泉州市场 曾集资购粮济时困
上世纪20年代,蔡锋的儿子蔡光华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回泉州帮父兄打理事业。他带回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不仅扩大了业务,还进口蜡烛、水泥、烧碱、火柴、肥皂、啤酒等,生意越做越大。二十几年后,“瑞裕行”与当时知名的万源、珍利、合益、美孚等五家商号一起成立了“和丰公司”,派人在大连、营口、牛庄、烟台、青岛等埠设立办庄,采购当地大豆、花生油、冬粉、高粱酒等,运回泉州销售,获利丰厚。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丰公司大股东避往厦门,变成瑞裕、珍利、万源三家商号合营,改名“珍裕源行”,一时称雄泉州市场。
抗战期间,泉州粮荒,瑞裕行与其他商行共同集资,采办粮食以解时局之困。新中国成立后,“瑞裕行”响应政府号召,拨出7000元参加土产联营,活跃城乡经济。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初,蔡光华与泉州市著名批发商刘胜裕、万源土产杂粮批发商陈盈元、华大荣记书纸行吴荣莹等,共同在安溪湖头创办泉州光明水力电化厂,蔡光华担任副厂长,负责技术工程。他不仅研究和利用山区电石资源,编写有关电石制作技术等著述,业余时间还为山区群众治病,编成《中草药图解》稿本,寄到北京受到医药界专家的好评。
中山南路180号 百年彩扎店 民间“金传胪”
郑丽敏讲述百年“金传胪”的故事
“这家店,从爷爷小时候就有了。”即使在今天,偶有华侨从海外归来路过中山南路金传胪彩扎店时,仍会指着店铺感慨地对孙辈这样说。始于清同治年间的“金传胪”,从最初开在寮仔街的“锦茂糊纸店”,到1929年迁于现址,因附近有座“传胪”石牌坊而改名。百年光阴荏苒,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点,“金传胪”不仅是陈家传承六代的百年招牌,也是几代泉州人共同的记忆。
巧手艺脱颖而出 受海外华侨青睐
今年62岁的郑丽敏是陈家儿媳,自1983年嫁入陈家后,便开始跟着祖父陈条理学做彩扎。采访时,她回忆百年彩扎店的历史时,手中的活一刻也没有停,丈量竹篾,扎成骨架,一手活计熟练而迅速。
“在一次次的评比中脱颖而出后,阿公深受华侨们信任,以前如果华侨定做‘白事’纸扎用品,需要阿公给华侨写信,确认订单是交给‘金传胪’,华侨才会往家里汇款。”郑丽敏记得,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大单生意大多来自海外华侨托国内亲属办“白事”。一开始,华侨会让各家彩扎店各自做出成品,再进行评比。谁家做出了最好的作品,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能接下订单。每次评比,“金传胪”总能脱颖而出。最高峰时,要请十几名工人,才能赶得及出单。
那个动荡的年代,当年艰难的谋生,如今说起来却成了陈年趣事。当时在清源山水流坑附近有个土匪窝,陈条理和工场的师傅们还曾被接去糊纸。师傅们到山脚下,就有人帮忙将工具都搬上山,在山上做活时又好吃好喝盛情款待,待活计做好了,再将人送下山,不曾被为难。
六代人传承百年 赶工时全家上阵
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中山路的商户们都挂起了红灯笼。整条街的红灯笼都来自百年老店金传胪。此时的“金传胪”,也有了第四代传人——陈海土。
彩扎工艺有“站活”和“坐活”两种,“站活”一般是站着制作大型作品,“坐活”是坐着扎大型作品上的精致小品,精于“坐活”的陈海土闻名遐迩。
“上世纪五十年代,泉州工艺厂刚开始创厂,公公婆婆就扎了一盏采茶走马灯,送到北京,获得了很高的评价。”郑丽敏说,当时公公陈海土和婆婆林来玉双双加入工艺厂,帮工艺厂带出了一批彩扎的手工师傅。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历史因素,“金传胪”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日渐萧条。陈家倒是没觉得日子有多难过,仍安心守着他们的一门手艺过活。以静制动,始终如一,或许这就是“金传胪”百年传承,稳坐业内第一把交椅的秘诀。
在陈家,不论子孙还是儿媳,人人都会彩扎,赶工时全家皆可上阵。对于陈家人来说,彩扎是终其一生的事业,而今传到了第六代,郑丽敏的女儿、“90后”的阿梅在店里做彩扎时,被路过的市民拍照传到网络,一不小心成了“网红”。
大隘门3号 武医世家传九世 守正创新治疾患
中医诊所远近闻名
大隘门往天后路方向,快行到尽头,庄氏中医诊所的招牌远近皆知。这是另一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点,历经九世的庄氏武医世家。
非遗传承人庄泽宇告诉记者,庄氏武医世家历经九世,代有武医和练武者,至今有明确记载的,可追溯至其曾祖父庄九城。
庄九城是一名民间拳师,也是一名风伤跌打针灸师,其夫人刘算娟,家传中医小儿科,擅长小儿疳积、口腔乳枯、乳庇。“当时,凡是庄氏儿孙、媳妇都会挑疳、挑枯庇症。”庄泽宇记得,家中至今保存有曾祖母写下的7本医书,其中大部分是基础医学书,小部分病案。还有一个泡药酒的酒缸,也是从他记事起就传了下来。
庄家祖辈传下来的医书
庄泽宇的祖父庄古树,人称水师、妙兴师,当年的泉州有“南虎庄古树,北虎王子平”之说。庄古树也是一名武医大家,曾开设东兴国术馆授徒行医。“从医术上来说,祖母恐怕比祖父更厉害。”庄泽宇介绍,祖母黄塗糖,人称水婶,生于闽南黄氏武医世家,既会武功又擅治筋,江湖上赞其为“二指妙手”,在泉州有“治筋找塗糖,治骨找琛师”之说。
出生于武医世家,庄泽宇很自然就走上从医路。他8岁就跟着祖父母、母亲、义父一起学习武医之道,擅长针刺法、金针渡穴术等,如今已是传统医学类非遗传承人,由他探究的四十余个处方入选国家中医药保护名录。“中医药守正创新,就要守住传统中医,又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庄泽宇说。
(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