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就是陡峭的山坡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险峻,四周竹林蓊郁,古时只有一个石头小路下通溪塔,旁通咸福,进出皆步行……这是对“长”在悬崖上的古村——福安市穆云乡黄儒村(旧村)的真实写照。
黄儒村(旧村)是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古村,听说先人用自己双手把石头一片片一层层叠上去……周末,骑着小摩托车直接导航到黄儒村,参观回来的第一感受是:如果不去,这个“长”在悬崖上的村庄,可能再也见不着了!
黄儒村在中国南方葡萄沟——穆云乡溪塔村的上游,为何说是旧村?相对于黄儒新村而言。原来的村庄是地质灾害点,后来整村搬迁,新村建在离集镇较近、交通方便的桂林村村口。
从溪塔村葡萄沟往上走过高岭村,左边不远处就能看到一个指示牌,有一条上山的道路,向上骑行5公里就到了黄儒村。
黄儒村(旧村)海拔600多米,地势险峻,甚至可以用“陡”来形容!大白天路上也看不到几个人影。在村口有幸遇到一名80岁老者,看上去身体还比较硬朗,他热心地当起临时向导。
小石道、民房和石井等都是黄儒先民用一块块石头叠起来的,村庄历经几次火灾,还有旧村复垦,但依然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建房时堆砌起的“石头墙”。石头是这里建筑的主材,路边的一级级护坡,一方方宅基上建起的高墙大宅和贯村而过的石路,都离不开石头。
这些石头没有经过打磨,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斧凿,只是按照它们被开采出来的样式,大小不同巧妙堆砌,形成了一堵堵整齐的石头墙。恍惚间有种错觉,好像所有的房子都长在陡峭山坡上的石头中。
村子的房子以贯村石路为中心,分为上下两个错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前屋一半已经塌陷;往里走,看见一户大房子墙壁苔绿斑痕,斑驳的大门半掩半开,站在那里,仿佛可以触摸到沧桑的历史。
据了解,在黄儒兴居的丁氏先民,与福建陈埭的丁氏一族同属一脉。其一世祖节斋公丁谨(1251—1298年)源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为“远于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于元至正末年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陈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与当地汉族杂居在一起,“隐伏耕读其中”,学汉文,习汉礼,承汉俗,得以繁衍生息。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占据泉州陈棣,“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为求生计,尚宾公自陈埭北迁,辗转落籍黄儒,为黄儒丁姓始祖。
新时期,黄儒村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上千名村民都搬迁到新建的村庄。据老者说,旧村不方便,晚辈们都到新村居住,农忙时节会回来耕耘一番。最热闹的当属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和七月十五,那时男女老少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祭祖、拜神、祈福。
老者说,现在整个村庄常住人口只剩下4个70岁以上的老人,满眼青青竹,环山处处凉。从断壁残垣及复垦基座中,或许您能感受到这里昔日的繁华,800余年的古村落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空气清新,水质好!”坚守这里的几位老人都说,他们喜欢这里的山水,舍不得离开。揽山色,坐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这么悠闲的生活老者喜欢,我也喜欢。老者似乎听到我的自言自语,说道:“年轻人是耐不住寂寞的!”
也许老者说得对。与世无争,归隐田园,的确是古德圣贤者超凡脱俗所拥有的境界,要不然,也不会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先生感叹人生无法释怀的处境: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来源:福建日报李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