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绿色”主旋律
――武威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探析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孙海峰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农业生产地区。
人多、地少、干旱,是制约武威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发展,就必须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武威本地优势的农业发展之路。为此,武威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突出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可持续,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丰富和土壤、水等环境资源绿色洁净、生态安全的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较快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生态持续好转。
结构调整,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既要破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又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面对这道难题,武威市将着眼点放在了加快构建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决定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在构建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我们分五步走。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三是稳步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四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五是逐步健全产业经营体系。”武威市农牧局副局长李鹏介绍道。
为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三元杂交、“三沼”利用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深入实施省部级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持续提升设施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90.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9.7万亩、养殖暖棚71.1万亩。
在“做大”的同时,武威市通过集约发展,推动设施农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近年来,全市建成设施农牧业万亩乡镇37个,累计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41个,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45个。去年,全市设施农牧业亩均收益达到1.9万元以上,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武威也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设施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农业部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在做大做强设施农牧业的同时,武威市将推动绿色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走出了以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子。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养殖暖棚71.1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334个,畜禽饲养量达到1659.95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7.67万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3%。
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为标准化提供了“量”的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实现了绿色发展。粮改饲、草牧业试点等结构调整举措也得以顺利铺开,近年来,武威市推广种植优质牧草125.1万亩,粮、经、草、饲结构更加合理,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在发展绿色养殖中,凉州区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民勤县被誉为“中国肉羊之乡”,全市三县一区均被列为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或示范县,天祝、古浪两县还成为国家级草牧业发展试点县、全省草地农业试点县。
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培育壮大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武威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227.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9.5%。
农产品要有市场竞争力,必须以优质高效为取向,为此,武威市加快农作物、畜禽品种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引进推广精细瓜菜、特色果品、花卉等新品种,推进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每年引进试验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加快畜禽品种优化改良,普及人工授精、三元杂交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每年引进畜禽新品种(品系)10个左右。
企业是市场与田野的纽带。为加强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武威市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600个,启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骨干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营销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出去”,拓展市场渠道,创新营销模式,设施蔬菜等农产品外销量占到总量的70%以上,部分产品出口至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国家。
减量增效技术,推动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要推动农业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关键在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投入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此,武威市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努力走高效产出、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上,我们主要推广了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推广1426万亩,每亩平均节水在60立方米到80立方米,实现了农业灌溉区技术全覆盖。”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喜俊说。
为了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武威市建立健全水权分配、管理保护和交易等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业差别水价,对高效节水农作物给予20%至50%的水价优惠,依靠价格杠杆撬动水资源优化配置。全市农业用水总量由2010年的14.41亿立方米减少到2016年的11.24亿立方米,单方水效益由每立方米4.2元提高到了每立方米9.8元。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离不开化肥用量的减少。为此,武威市认真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扎实开展耕地休耕试点,扩大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应用范围,鼓励增施有机肥、农家肥。
“全市目前已经推广耕地质量改善提升综合技术10.2万亩;年积造施用农家肥约1100万吨,亩均2.9吨左右,有机肥施用面积占作物总面积75%以上;年秸秆还田面积稳定在120万亩,绿肥及豆科养地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83万亩,实现农业耕地全覆盖,耕地亩均增产6%,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6%。”李鹏说。
随着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公共植保、绿色防控”的呼声日益高涨,已成为当下治理农业病虫害的趋势。武威市为此大力推动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植保器械,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
“面对病虫害,战略上是统防统治,全市已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51个,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24.3万亩,覆盖率达到32.6%。”李鹏说,“战术上主要有推广使用香芹酚、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引进推广诱捕器、捕食螨等物理、生物方式。现在,全市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到了191.3万亩次,占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1%。”
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大事。为此,武威市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发展出口示范农业、建立健全地方标准体系、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扩大“三品一标”规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措施,加快农业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使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契合和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战略平台,武威市加快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出口外向型农业。截至目前,全市已颁布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面积达到76.06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12家;蔬菜、甜糯玉米、瓜子等农产品年出口量达到8000吨以上。
全市制定颁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地方标准82项,形成了覆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的地方标准体系。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1个,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县1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2个。
武威还建成市区合一、功能完备、省内一流的高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三县一区均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93个乡镇全部建立监管站(中心),已有48个乡镇站正式开展检测工作,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建成,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武威市建成市、县、乡追溯信息系统,建成4个县区追溯监管指挥中心、80个乡镇监管平台和34个企业示范应用点,已有476家企业、439家农资门店实施备案管理。全市认证“三品一标”有效数量达到18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58.3%。